俗语“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鞭春指的啥?


《论语》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的时候要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来获得对新知识有用的信息,为人处世也要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做过的事情,从中得到提高。从大的趋势上来看,现在的人们也需要时常回顾历史,以参考当下的事情该怎么解决。五千多年来,我国先民们为我们留下的诸多俗语,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从中我们可以窥得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可以学到对现在仍旧有用的道理。
比如古人曾经说过“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这句话读起来琅琅上口,前后对仗比较工整,是典型的俚语。从表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对男女不同行为的要求,是在禁止女人“观灯”和男人“鞭春”。

▲现代花灯展
实际上两个“不”的含义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两个“不”究竟各自是什么意思,“鞭春”又是一种怎样的活动呢?
01
前半句话比较好理解,“好女不观灯”就是指家教良好的女子是不会去看灯会的。灯会与元宵节有关,因为正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古时人们会燃灯祈福。家家户户都如此,逐渐就发展成了大规模的灯会。
灯会上有各种有趣的纸扎彩灯,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正是因为灯会极其热闹,古代女子要遵循封建礼教中关于“女子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规定,所以在古人看来,贤良淑德的女子就不应该前往观灯。

▲宋代妇女剧照
毕竟在喧闹的场合中一旦被其他人看到脸或者触碰到身体,就丢了整个家族的脸。从这句话中,我们也能看到古代女子所受的束缚之强烈。
后半句话中的“鞭春”则是一种在立春时的风俗,又称“打春”,“报春”或者“迎春牛”,是迎春活动的一部分。迎春活动一般在立春的前一天举行,意在喜迎新一年的春天,也是希望这一年风调雨顺的意思。

▲古人生活场景绘画
农耕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活动,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各个封建王朝中都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春天的到来象征着新一年播种的开始,所以上到皇帝,下到农民都十分重视立春,这个迎春活动的象征性意义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
至于耕牛,则是耕地时最重要的一种动物,牛的耐力和力气都强于马、驴等动物,更强于人类,因而在驯化之时便被广泛用于耕地。
也是因为牛有着这个性格上的特点,所以牛历来被视为老实、韧性、吃苦耐劳等美好品质的象征。例如鲁迅先生就曾经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以“牛”来隐喻自己将不断为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而奋斗。
02
唐代诗人元稹在《生春》中写:“鞭牛门外,争土盖春蚕”,正是对鞭春的描写。其实早在周朝时就有了迎春活动,当时就也已经有“春牛”的说法。《周礼》中就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说法。

▲明代弘治皇帝演耕场景复原
周天子为了迎接立春,要提前三天进行斋戒,立春当日则要率领三公九卿前往郊外迎接春天。“土牛”则是用刚化的冻土制成的牛,在迎春活动上,土牛往往要被打碎,象征着送走了寒气,充满希望、适合耕种的春天即将到来。
最开始,鞭春是属于上流社会的活动,宋仁宗在位期间颁布《土牛经》,这种活动逐渐走向民间,成为每个乡镇都要举行的迎春活动。早期的“鞭春”活动中使用的是真牛,逐渐演变成为泥牛,后来也有些地方用纸扎的彩牛来代替沉重又不好制作的泥牛。

▲清代鞭春牛场景复原
不同的牛则有不同的“鞭”法,真牛一般就打两下以作祈福之用,纸扎牛中则往往会装着不同的种子,选一位年轻又善舞的小伙子抽打牛腹,根据最先掉出来的是哪种种子来占卜一年的丰歉。不同地区牛的颜色也很有讲究,若是黄色则象征五谷丰登,白色则象征棉花丰收。
土牛则要打碎,打碎后的彩泥还会被百姓们带回家中,据说抢到牛头寓意是最好的。这些泥或被洒在牛圈中,据说能够促进牛的繁殖,也有些人将它撒在田中,来祈祷农田可以丰收,在山东部分地区还会用它来砌灶台、炕和抹蚕室,认为可以驱虫和辟邪。
03
明清时期的迎春活动中,除了耕牛以外,还会塑一尊句芒神像,句芒就是远古神话中的春神,掌控命运和植物生长,也是祈祷丰收的好意头。
清代时,“迎春牛”的涂色变得更有讲究。每年六月开始,钦天监就要根据天干地支等来推算来年立春时节,春牛的形象、主要颜色和不同部位的绘色。

▲民国初年鞭春牛场景绘画
在推算完成后,他们会绘制出“春牛图”和“句芒图”,分发给全国各县市,各地官员则依照这两张图片来制造春牛和句芒。清代的大部分春牛都是以竹子为骨架的纸牛了,很少有笨重的泥牛。
在民国初年,这种活动已经被废弃了,而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我们往往对“鞭春”没有概念。不过民间仍旧有贴《春牛图》或者剪纸的习俗,以示迎接立春,祈祷一年风调雨顺。
那么在“鞭春”时需要争什么呢?对于男儿来说,主要争的就是鞭春牛的权利。各地每年选出来鞭春的都是健壮的小伙子,鞭春又是一件十分吉利的事情,因而做鞭春的那个人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古人生活场景复原
“好男不鞭春”中的“不”不是指不要做,而是指“不要争”,原本是和乐而吉利的事情,若是因为争夺“鞭春”的权力闹得不愉快,这份吉利也就会蒙上一层阴影,给这一年带来不好的意头,这也是教育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不要和别人产生矛盾的意思。
结语
虽然“鞭春”的习俗不再,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定也早已被废除,但其中蕴含的“不与人争”的道理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流传下来的俗语中,有很多像这条一样,虽然曾经的场景不再了,但其中蕴含的道理,依旧值得我们深思。

鞭春就是用鞭子抽牛,一种好的寓意,但是很多人会争抢导致斗殴,后面才会说不让鞭春。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b834fa00f44716c0c6d46b16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