笊篱怎么读


“笊篱”的读音为zhào lí,声母为zh、l,韵母为ao、i,声调为第四声、第二声。
笊篱的读法很怪,通常大部分的人都会错读成“爪离”,正确读音“笊”与“罩”相同,罩的本义是捕鱼器,凡“四”字当头的字多数都与捕鱼有关。
笊篱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传统的烹饪器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像漏勺一样,有眼儿,烹饪时,用来捞取食物,使被捞的食品与汤、油分离。主要用于捞饺子、捞面等等。由于笊网形状酷似蜘蛛网,故英文译作Spider。闽南语俗称面

笊篱 的拼音是[ zhào lí ],义同“笊篱zhào li”。
笊 ,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的一种杓形用具,能漏水,可以在汤水里捞东西。
篱 ,用竹、苇、树枝等编成的围墙屏障如篱笆。 
《现代汉语词典》中笊篱的释义:用金属丝、竹篾或柳条等制成的能漏水的用具,有长柄,用来捞东西。
历史记载:
1、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我一日编十把笊篱,着 灵兆 孩儿货卖。”
2、明 吴承恩 《西游记》第四六回:“刽子手将一把铁笊篱,在油锅里捞。”
3、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一排留宿的小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口挂着一只笊篱,有的窗口放着一对笊篱。”

扩展资料
笊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且多与“吃”相关。做米饭一般是把米煮至七八成熟,用笊篱捞出放平屉上蒸;煮饺子、炸(煮)海货等也是用笊篱捞出。
编制笊篱的材料多是植物的枝条,南方以竹篾、藤条为主,北方以柳条为主(如图),不仅用料不一,形制也有较大区别。冀东一带,用柳条编的笊篱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初,今日花甲之人一般还都记得农家、渔家、饭馆使用柳条笊篱。
柳条笊篱的优点是造价低廉、不蚀不锈,缺点是不便刷洗,易藏污纳垢。曾经与人们共同生活了上千年的柳条笊篱,已被历史长河所湮没,编柳条笊篱的老手艺也几近失传。
 如今居家厨房大部分没有笊篱了,只有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大漏勺。笊篱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了,有一句俏皮的歇后语也随之离我们远去了,“吃铁丝拉笊篱――肚里编的”。
参考自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笊篱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a7736bd3e38466eb4e44a730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