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和蝗虫、蚱蜢有什么区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蝗虫就是“蚂蚱”,是世间的俗称,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一、所属类别的不同:
蝗虫(俗称“蚂蚱”):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
蚱蜢: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与蝗虫属同类,但不同种。
二、生活习性的不同:
蝗虫:蝗虫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重要原因。
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三、外形上的区别:
蝗虫(俗称“蚂蚱”):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
蚱蜢: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


扩展资料
防治方法

应强调前期提前预防,压制为主,后期灭杀为辅,实施飞蝗的可持续治理。即积极发展和改善检测预警技术水平,使信息能够快速、准确传递,改造治理蝗虫的发生基地,创造不利于飞蝗发生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控制蝗害,必要时用药防治,抑制群居型蝗虫种群的形成。
改造蝗区生态环境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利用好当地优势天敌,发挥其自然控制蝗虫种群的能力。
(4)农林牧渔综合开发。对重点内涝蝗区可采用“上粮下鱼”的农业综合开发措施,抑制飞蝗种群密度。对较稳定的蝗区,可通过飞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强草场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盖度。
化学防治
防治适期:一般将严重发生的蝗虫防治适期定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龄前。防治指标:东亚飞蝗的防治指标为夏蝗0.3头/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到:蝗虫就是“蚂蚱”,是世间的俗称,属直翅目,包括蚱总科、蜢总科、蝗总科的种类,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一、所属类别的不同:
蝗虫(俗称“蚂蚱”):属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主要包括飞蝗和土蝗。在我国飞蝗有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3种,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
蚱蜢:是蚱蜢亚科昆虫的统称。与蝗虫属同类,但不同种。

二、生活习性的不同:
蝗虫:蝗虫的特点在于周期性的种群大爆发,并能长距离迁飞。蝗虫从散居个体转变成喜欢群体生活的个体,是飞蝗形成大规模群体、长距离迁飞和成灾的重要原因。
蚱蜢: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常生活在一个地方,一般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吃的是禾本科植物,所以也会对水稻和豆类农作物有一定的危害。

二、外形上的区别:
蝗虫(俗称“蚂蚱”):触角呈短鞭状,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体色有绿色和褐色,是生活环境的保护色。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后翅无色透明。
蚱蜢:常为绿色或黄褐色,雄虫体小,雌虫体大,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淡绿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蝗虫
百度百科――蚱蜢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a5a105f98debea3d4da98e4d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