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傻子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傻子的一生》:透过死亡,看懂内心的悲伤长亭晚2019-11-11 看过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他与森鸥外、夏目漱石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三巨匠。他的一生非常短暂,35岁那年,他因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选择服安眠药自杀,但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里,他留给了后人多部作品,代表作有《罗生门》、《竹林中》、《鼻子》、《偷盗》、《阿富的贞操》、《偶人》、《橘子》、《一块地》等等,他生前最后的几篇遗作收录在《傻子的一生》中。在《傻子的一生》中,描述了他生命最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死亡的理解。他对朋友的信中曾提到自己自杀的动机是因为“有一种模糊的不安,对于自己的未来有一种模糊的不安”。他的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久以来深思熟虑后的决心,他早就做好用一种冷静的心情来迎接死亡。我透过文字看到了他的恐慌和痛苦,为什么一个拥有多部优秀作品的作家,会渐渐走向这种状态呢,今天,我带你来揭晓这个答案。1. 缺爱的童年,是一生痛苦的根源芥川龙之介刚出生七个月,他的母亲就突然发疯,终身成为了“疯人”,他幼小年纪就被寄养在舅舅一家,后来随了舅舅的姓,正式算作养子。本该被呵护的年纪,他却从未得到母爱的温暖,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情缺失,造就了他的悲观主义。《齿轮》一文,是他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可文章中处处透着恐慌的心理。 因为他偶然听到了一个“雨衣幽灵”的故事,就把这个雨衣形象贯穿了全文。坐地铁时他看到对面的穿雨衣的男子,就觉得不安;路过饭店看到一个雨衣男子和服务生说话,他立马觉得不吉利,放弃了这间饭店;他回家的车上坐着一个穿雨衣的司机,他觉得不舒服,心里忐忑难熬。这些巧合之处,我无法断定是真实的,还是作者虚幻出来的,就是因为他太敏感,才会专注在一个细节上,反反复复地让自己陷入恐慌之中。芥川龙之介不仅对事件敏感,颜色、书都会让他陷入不安,比如黄色封面的书,黄颜色的出租车,他都认定是不吉利的;他爱读书,却总又因为书上的一句话刺激到内心。当他读到“连最伟大的宙斯也无法抗拒复仇之神”的时候,他就觉得在他背后曲折的路上,会有想要加害他的复仇之神;书中的一言两语,都能让他陷入思想的漩涡,这个期间的他,心理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最折磨他的事情是失眠,可一个朋友却对他说:“对疯子的儿子而言,是理所应当的。”“疯子的儿子”是他不想承认,却丢弃不掉的标签。母亲的骤然发疯,从小寄人篱下的孤单,这一切都造就了他敏感悲观的性格,而这种缺陷,却是后天如何也弥补不了的。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毕竟血液相通,基因相连,芥川的童年经历和母亲带来的阴影,注定了他的人生悲剧。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的不幸,很可能摧毁人的一生,这便是原生家庭对人的摧毁式影响。

《一个傻子的一生》芥川龙之介 | 人生像一部缺了很多页的书《一个傻子的一生》是芥川龙之介的自叙遗稿,以五十一个片段描述了自己的一生。以前一直觉得人生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逻辑,缺了哪一个环节,都不再是当下的自己。但看了这篇文章,突然意识到,人生真的是线性的么?也许人生也不过就是那么几十个片段,这些片段甚至不是人生中那些关键的节点,可能是寥寥数语便可概括的平静生活、是一件细枝末节的琐事、是一个漫不经心的画面,人生的隐喻如此简洁而苍白。在第四十九章里,芥川龙之介提到在写完《一个傻子的一生》后,偶然看到一个天鹅标本,「天鹅昂首站立,可是发黄的翅膀已经被虫侵蚀。他想到了自己的一生」,尽管少年得志,但精神上的折磨就像天鹅被侵蚀的翅膀,他意识到「他的面前只有两条路,发癫或自杀」。1889年1月3日,尼采在路上看到车夫残暴地鞭打一匹马,他上去抱着马痛哭,以致昏厥,不久就住进了精神病院。这两个场景一脉相承,仿佛是末世纪的恶魔在二十世纪的遗绪。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a47fa2773a20f1f623f667d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