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王进喜47岁病逝,被葬入八宝山,5个子女如今过得怎样?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日子如青春般飞扬,劳动的号子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最艰难的时刻,中国工人阶级以劳动榜样的骄傲姿态,挺起了一个困难民族的脊梁。
那个火热的年代,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石油工人一声吼
一张发黄变脆的报纸,静静存放在北京图书馆的资料库中。
并不清晰的黑白照片上,王进喜戴着当年常见的皮帽子,裹着厚厚的深色棉袄,眯缝着小小的眼睛,嘴角流露出自信的微笑。
这是1966年1月3日的《工人日报》。这一天,这张中国工人的阶级报纸,以最隆重的姿态,向全国人民推出了一个时代丰碑――王进喜。
从此,中国人有了一个最熟悉的名字――王进喜。

1923年10月,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困难的生活磨练了他刚毅而兼任的性格,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下,他成为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是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
在荒原上开发大庆油田,条件相当困难。一次,王进喜拖着伤腿在井场工作,突然发生了井喷,形势十分紧迫,如不立即控制住,井架和钻机就可能陷入地底。
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关键时刻,他指挥工人们将一袋袋水泥和土倒进泥浆池里,用水泥掺土压井。由于没有搅拌机,王进喜不顾腿伤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
见此状况,队友们也纷纷跳进泥浆池,连续奋战三个多小时,终于制服了井喷,成功保住了油井和钻机。
等队友们把他拉出泥浆池时,他身上被碱性很强的泥浆烧起了大泡,伤腿也疼得动不得了。
王进喜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深深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大家称赞他为“铁人”。

铁人精神
铁人精神是“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精神;是干工作“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拼搏精神;是“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责任意识。从“宁让汗水浮起船,不让工期拖天”到大干精神,勤劳善战的筑港人,一直在用实际的行动,为铁人精神不断注入新的内容。“铁人”精神是号角,是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条铁的家规
“铁人”王进喜曾给家人订过一条铁的家规,那就是“公家的东西一分也不能沾”。
王进喜的父亲早逝,他与母亲、妻子、弟弟、妹妹、儿子、女儿一大家10口人生活在一起。为了维持全家的生计,精打细算过日子,王进喜让母亲来管账。老太太是勤俭持家的能手,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像王进喜这样的“困难家庭”,每个月可领取30元的“长期补助”,可是他从来没有领过。
为了节衣缩食,王进喜勒紧裤腰带,养成了极简单的生活习惯,抽便宜的旱烟,从不喝酒,一套工作服常年不离身,破了补,补了破,就连1964年参加主席的生日宴,他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1970年国庆节前后,王进喜因胃癌住院,病情极度恶化,常常陷入昏迷状态。一次清醒时,他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拿出一个小布包,交给前来看望他的领导,里面是王进喜住院后各级组织补助给他的500元,还有一张纸条――“领导和同志给我送的钱,请交给组织。我不困难。”
就连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铁人”依然信奉着他那条“铁的家规”。王进喜去世后,被安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王进喜的五个子女受他的影响很大,一生都选择为大庆油田服务。
大儿子王月平早年参军,复原后回到大庆油田当了一名普通工人,后以大庆油田地下资源公司党委书记的身份退休;次子王月甫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也回到大庆,是技术型人才;
大女儿王樱是家里第一个跟随父亲脚步的人,因为年轻时代过于操劳,五十多岁时提前退休;次女王月珍早年包括,本来打算回到大庆,但是在部队期间考上了医学院,后定居在山东;小女儿王月琴是家里最大的牵挂,小时候因为营养不良,身体发育畸形,但她身残志坚,在大庆油田附近的液化气站当收银员。

每个子女都或多或少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和品质,或以踏实的精神为国家做贡献,或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王进喜应该会欣慰的。

五个子女都过得比较好,日子还算是过得去,也没有什么困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a31cfe80e51ebe5d875c8d2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