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动物的成语


1、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见于《韩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出 处:汉・王充《论衡》:“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2、指鹿为马 [ zhǐ lù wéi mǎ ] 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比喻颠倒是非。出 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3、狐假虎威 [ hú jiǎ hǔ wēi ] 《战国策・楚策一》记载,有一次一只老虎抓到一只狐狸要吃掉它。狐狸说:“你是不敢吃我的。天帝让我当百兽之长,你要吃我,就是违背了天命。不信你可以跟在我后面走一趟,看看百兽见了我是否都逃避。” 老虎跟在它后面走了一趟,果然看到百兽都逃跑了。虎不知百兽原来是怕自己,反而真的认为是怕狐狸了。后因用“狐假虎威”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假(jiǎ):借。出 处:《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4、见兔放鹰 [ jiàn tù fàng yīng ] 看到野兔,立即放出猎鹰追捕。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出 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护圣不似老胡,拖泥带水,只是见兔放鹰,遇獐发箭。”5、狼狈为奸 [ láng bèi wéi jiān ] 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出 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诗翁画客狼狈为奸;怨女痴男鸳鸯并命。”6、虎狼之势 [ hǔ láng zhī shì ] 形容极凶猛的声势。出 处:《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7、兔起鹘落 [ tù qǐ hú luò ] 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出 处:宋・苏轼《文与可画
描写动物的成语有风声鹤唳、马到成功、羊质虎皮、笨鸟先飞、见兔放鹰、官虎吏狼、使羊将狼、抱头鼠窜、狗急跳墙、鱼目混珠、鹤立鸡群、鼠目寸光、虎狼之势、指鹿为马等。成语解析:一、风声鹤唳【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出自】:现代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风声鹤唳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二、马到成功【解释】: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出自】: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二折:“那老尉迟这一去,马到成功。”【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常与“旗开得胜”连用三、鱼目混珠【解释】: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出自】:现代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四、鹤立鸡群【解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九回:“正在谈论,谁知女儿国王忽见林之洋杂在众人中,如鹤立鸡群一般。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五、鼠目寸光【解释】: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出处】:现代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五:“这种鼠目寸光、有眼无珠之徒,成不了气候。”【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a0d69b8ad13d940e110fc0b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