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发明了空竹


  空竹,也叫舞铃,即用一根长绳舞耍一个哑铃形状的滚轴;花毽不同于毽球,主要是背踢、侧踢等花样的表演。这两个体育项目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体育奇葩。  相传,三国时期曹植就曾作过一首《空竹赋》,如果这算是有关空竹最早的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也有1700年了。在《水浒传》110回中,宋江在受命征讨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玩“胡敲”,有感于宿太尉保举之恩而做诗云:“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携漫徒劳。”当然,小说是后人所写,但也表明,写书人的时代,抖空竹已经很常见了。  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儿童玩具。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明清以前,人们叫它“空钟”、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风葫芦”或者“闷葫芦”、四川人叫它“响簧”、上海人叫它“哑铃”、山西人叫它“胡敲”、长沙人叫它“天雷公”、台湾人叫它“扯铃”、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据明末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边描写:“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汤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者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这里是说,把空钟“刳木中空(实则截竹成小段),旁口(竹段开小孔)”,口内装半圆竹成“哨”,竹段上下的截面以薄木板封严,成为风匣;板之圆心穿竹棍,上长下短,用粗线绳绕在长柄上,“别一竹尺有孔”,将绳儿穿过竹尺的孔,用力勒紧,然后急放,空钟就在地面上不停旋转并发出哨声(气流入孔因压强大又排出)。空钟就是空竹早期的称呼,与现在不同,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抖,它的转动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面。  另据秦孝仪所编《海外遗珍?漆器》中,收有一件“剔红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图中,一个孩子正在抖空竹,旁边还有个孩子捂着耳朵观看。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这幅画里抖空竹的方法与现在的方法完全相同。据了解,这件剔红漆盒为明代永乐年制作。如果场景属实的话,那么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造型特点与玩法均已相当成熟。  到了清代,抖空竹已发展成为受人欢迎的杂技节目。杂技艺人们在原有花样的基础上,又创作出许多新的花样和高难技巧。表演时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伴奏音乐融为一体,更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

抖空竹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项杂艺游戏活动,竹乡人世代与竹相伴,抖空竹也是竹乡人自娱自乐的活动方式。 空竹的历史较为悠久,它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带有技巧性的"鞭旋陀螺"游戏。后来艺人们用竹子改制陀螺,并在上面打洞开口,使之旋转时发出声响,称"鸣声陀螺"。到宋朝,杂技艺人将陀螺改为不落地旋转的"弄斗",即空竹。传统的空竹包括两种:在地上旋转的和空中抖动的。 空竹的制作方法是:轮和轮面为木制,轮圈为竹制,竹盒中空,有鸣响缝,鸣响缝的间距要相等。鸣响装置的要点在于鸣响缝要适中,一般为0�2厘米~0�3厘米。鸣响装置粘贴之后,再进行灌木胶水的工序,目的是在装置内部进行缝隙的弥合,使装置产生共鸣的效果。灌木胶水的方法是:将木板胶兑水溶化、熬熟、呈浓液状,将木胶水从鸣响缝中灌进去,不宜太多,匀速地摇晃空竹,使胶水均匀地抹满内部各部分。 空竹的玩法:将空竹放在地上,双方各握一根抖杆。右手持杆,将杆线以逆时针方向在空竹凹沟处绕两圈。然后右手轻提,使空竹离地产生旋转,转一圈后,凹沟处仍有一圈线,便可以双手上下不停地抖动了。空竹会越转越快,转到一定程度,鸣响装置就会发生嗡嗡的声响。空竹的基本玩法简单易学,但要玩好却不容易。 空竹常见的玩法有:"鸡上架",即待空竹急转后,解开绕线将空竹抛开,然后用木棒接住,使之在棒上转滚或转到另一棒上。"满天飞",将空竹抛在空中,然后用绳接住或再抛起。"仙人跳",用脚踩在绳的中端,使在脚一侧转动的空竹由脚背上跃过至另一侧,在脚的两侧绳上来回跳跃。"放捻线",仅单筒空竹适合此法,即把无筒的一端置于地上,使之旋转,等其转速减慢时,救起再抖。另外,如"风摆荷叶"、"大股线"、"黄瓜架"、"压三铃"、"扑蝴蝶"等。这些动作灵巧敏捷,干净利落。此外,还可以由抖空竹演变出抖瓷壶盖、抖锅盖、抖嘟噜等。后来,老艺人们又发展了对传技巧和"单偏腿"、"双偏腿"、"腰串"等动作,还可表演将绳绷直,让空竹由下至上沿着绳垂直上升。他们甚至可以同时抖三个空竹。 在竹乡永安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一则乾隆皇帝以空竹做媒的故事。 相传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在竹乡的吉山乡歇过一夜。 乾隆一到吉山,就到各村私访。他专朝山凹子里跑,饿了,就到一家门口去讨吃的。这家有个老妈妈在家,见乾隆来要饭,家里头又没吃的,就招呼他进来歇会儿喝口水。喝水的时候,乾隆问过才晓得,老妈妈是个寡妇,带一个儿子过,家里穷得叮当响。儿子是个傻子,所以嘛,三十出头还娶不到老婆。人家一提这事,她就心酸。乾隆听了,想帮她一把,就先试试老妈妈的心肠好不好,顺手指着她家里的一只老母鸡,对她说:"老妈妈,我饿得不得了,你行行好,救我一命,把这只老母鸡杀给我吃吧。"老妈妈有副菩萨心肠,又见他饿成这样,于心不忍,二话没说,把鸡杀杀煮煮,端给乾隆吃了。 乾隆吃饱了,老妈妈反倒哭了。乾隆问她哭什么,她说:"你把我的儿媳妇吃了。"乾隆莫名其妙,说:"我吃的是鸡呀!"老妈妈说:"是呀,我娘儿两个就靠这只鸡。我跟我儿讲过,把这只鸡留着生蛋,生了蛋再孵鸡,鸡长大了,卖钱给他讨老婆。"乾隆听了,哈哈大笑。老妈妈气了,指着乾隆的鼻子讲:"你这个人真不懂事,鸡给你吃了,人家急得要命,你还有脸笑,给我走!"乾隆忍住笑说:"我歇会儿就走。"老妈妈急得直跺脚:"不行啊,要是我儿子打柴回来,非跟你拚命不行。"乾隆见老妈妈还是一片好心,就随手从老妈妈家的地上捡起个空竹,在上头写几个字,交给老妈妈说:"这个给你,等我走后三天,叫你儿子拿着它到上吉山,在周员外家门前抖,包你儿子有老婆。"说过,笑笑走了。 老妈妈的儿子打柴回来,先听妈妈说,把鸡杀给一个叫花子吃了,气得嘴巴挂油瓶;又听妈妈讲,那叫花子给他一样东西,能替他找个老婆,又高兴得没命了。 三天后,老妈妈的儿子到上吉山去过三回。她儿子太老实,头两回不敢把空竹拿出来。周员外家把门的,看他像个叫花子,根本不让他进,差点让狗咬死。第三回他不肯去了,他妈硬是叫他去,他颤巍巍地抖起空竹,一不小心,抛进了周员外家的大院,把门的把空竹送给了周员外。周员外一看上有御贴,皇上亲自给自己女儿做媒,天大的喜事,就传话叫贤婿进来。一看,呆了,年岁不讲,还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傻子,怎能相配哟。不依又怕有欺君之罪,只好捏住鼻子让女儿跟他成亲。据讲,周员外女儿出门那天,挑嫁妆的人挑出去两里路长,而吉山村抖空竹的队伍也一路相伴两里路长。 竹乡人爱抖空竹,假日休闲时,在龟山文化广场,随处可见竹乡人抖空竹的身影。燕西街道空竹表演队技高一筹,活跃于竹乡文艺舞台。那整齐的嗡嗡的声响,那满天飞舞的空竹,有孔雀开屏,有乌龙入海,如春潮暴起,剧情突兀,演尽人生情境……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f4037bfdbb4f9b29ae9f51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