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嘲笑鄙视的叫花子兵是如何在两个月后保住了上海的?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被太平军围得透不过气的上海人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救兵给盼来了。上海各界名流和广大市民个个兴奋不已,都想一睹救兵的风采。可是在隆重的欢迎仪式上,他们很失望,李鸿章率领的几千淮军身穿杂色棉袄,脚上穿着草芒鞋,破败得就和乞丐一般。

于是就有人发出感慨:“这样的军队能打仗吗?他们要是行,那我们比他们强多了!”而洋人称呼这支军队为“叫花子”,说他们怎么看也不像是来打仗的,更像是灾区逃出来的难民。
尽管上海人和洋人们对淮军充满着鄙视和嘲讽,但李鸿章却一点也不在意,他对上海士绅们说:“军队贵在能战而不是外表,等我们打仗一仗,你们再笑也不迟!”话虽是这样说的,可当时的李鸿章还是觉得压力很大。
淮军到上海后,驻扎在城南的徽州会馆。面对洋人的嘲笑,李鸿章没有自卑也没有盲目自大,而是主动向洋人学习。为了考察洋人军队的武器装备,李鸿章甚至化妆混到英法联军的军舰上,看看洋人到底有多少实力,武器到底有多厉害,为什么区区上千人能顶得住太平军的进攻?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洋人的枪炮,尤其是那落地开花的大炮的确威力无比,从看到洋枪、洋炮威力的那一刻起,李鸿章就盘算着如何重新武装自己的淮军。同时也下定决心,自己也要造枪、造炮,甚至是造军舰。
了解了洋人的武器装备后,李鸿章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学习洋人的东西,他告诉自己的那帮老乡们要“虚心忍辱,当得西人的一二秘法,方能振奋军威!”于是,李鸿章决定淮军在上海的军事训练,一律采用西式武器和西式操练法,连同口令也一律用英语训练。
这些从淮河两岸招募过来的农民,哪里知道英语是什么意思,只是跟着口令行动,陌生怪异的口令和他们的奇特服装,再加上独特的军事步法,这些淮军看上去就更滑稽了,上海人和洋人笑得也就更厉害了。

面对冷嘲热讽,李鸿章十分淡定,他知道最重要的是终于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了。尽管这支军队与洋人的军队相比,的确是很土、很落伍,然后军队是来打仗的,是纯爷们的行为,绝不是耍嘴皮子的。但必要的武器装备也必须更新,于是他让在广东办厘捐的大哥李瀚章设法从香港买来了3000支洋枪。
二个多月后,李鸿章的机会来了,淮军的机会来了。刘秀成率10万太平军对上海进行第二次战略围攻,当美国人华尔指挥的“常胜军”在上海虹桥不敌太平军时,李鸿章和他的淮军站了出来。这一仗,是淮军首战,必须要打出威风来。

首战成败对于李鸿章来说十分关键,关系到他能否在上海立足,只能打胜,不能打败。开战时,李鸿章横下心来,搬了一把椅子坐在前线上亲自督战。淮军虽然装备了洋枪,可太平军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也用上了火炮,威力着实不小。
淮军第一拨由张遇春率领,不一会就支持不住了,慢慢地败退下来,刚刚退到桥边便被李鸿章给拦住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拿把刀来,把他头砍了!”听说要砍头,张遇春只得回去死战。要知道,张遇春是淮军最早的将领,也是李鸿章的亲信,李鸿章居然要拿他开刀,足见其决心。当然,这也是给其他将领看的,横竖都是死,前进还有活的机会,后退只有死路一条。因而,淮军越战越勇,最终在程学启的里应外合下,打败了太平军。
叫花子兵打败了太平军,一下子镇住了曾经讽刺、嘲笑这支淮军的洋人们,这些人对李鸿章带兵打仗的能力刮目相看。英国的报纸也对淮军大加赞赏,说他们是“中国最优秀的军队。”

这一仗,李鸿章打得不容易,以几千之众面对十万大军。不过李鸿章这笔买卖是赚大发了,此后他在上海得以立足,并于不久后被授予江苏巡抚,一支强悍的淮军也开始走上历史舞台。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f01a4f66bdb64efb2fac24a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