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发圣旨的标准流程是怎么样的


我对此事还略有研究。圣旨就像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一样。并不是楼上两位从百度复制过来的那样。一般圣旨是由上书房内的大臣,内阁大臣或者军机处的大臣等职能机构的部门与人员代为草拟,然后是再上报给皇帝阅览。一旦皇帝觉得没有什么改动的地方的话。就下发上书房内的大臣,内阁大臣或者军机处的大臣等职能机构的部门与人员正式拟定圣旨。上报给皇帝再次阅览。一旦通过,皇帝就加盖贴身印章。派遣国家部门专人下发。皇帝从中加盖的印章,只要是皇帝贴身的,经常会用到的就可以了。不是电视里所说的要加盖什么传国玉玺,特定指定的玉玺。就比如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身前酷爱玉。尤其是乾隆,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乾隆的印章达数千枚之多,都算是当时有效的凭证。

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今常用于比喻,假传圣旨。  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右图为明代正统年间圣旨。  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圣旨的长度历代并没有硬性规定:长的可达500厘米,短的约为200厘米,宽度一般约33厘米。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圣旨的内容,并印有皇帝的玺印。明清两代圣旨的诰命和敕命,都是由翰林院撰拟的。明清两代圣旨的书写者称为“庶吉士”,是在进士中择其最优秀者,由皇帝亲自评点,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就曾被录用为“庶吉士”。所以,圣旨的文字书写端庄秀丽、圆润飘逸,圣旨的行文极为洗练,几乎达到无可增删的程度,其内容又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看来,皇帝也怕别人假传圣旨呀!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c4ef6eb6f99eb7c7f190921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