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打一歇后语)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剃)
相关解释: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剃)”比喻不容易做的事情。属于一则谐音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扩展资料
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剃)”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相关歇后语:
1.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2.揍鸡毛-壮胆(装掸)子
3.冬瓜皮做甑子-不争(蒸)气
4.豆芽炒虾米(小虾)-两不值(直)

刚学理发就碰上大胡子――难题(剃)关于学习的歇后语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的文章---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褡裢---书袋(呆)子 孔夫子跌到桥底下---尸(诗)书横流 书呆子的背包---净是文章 半路上接姑娘---从头学起 老鼠爬进书箱里---咬文嚼字 戏子教徒弟---幕后指点 旱地里的泥鳅---钻得深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9a73a118c4e8c70b884548e6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