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上朝,大臣交头接耳,为了让大臣闭嘴,最后用了什么办法?


衣冠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华夏衣冠,就是说衣服和帽子的制度。衣冠制度几乎每一朝每一代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官员,这一点在历朝官帽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民间常以“乌纱帽”指代官员,就可以看出帽子对官员的重要性。


不过,我们电视剧上所看到的“乌纱帽”好像都是带着两个小翅膀的,那么历朝官帽都是怎样的呢?
乌纱帽的起源
据说我国第一顶乌纱帽是在东晋成帝时期发明出来的,然而关于这点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不过要说是东晋时期发明的,我想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原因无他,都说“魏晋风流”,魏晋时期的人也是有着高水平的时尚审美能力的。


相传在东晋南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做王休仁的“时装设计师”,设计出了第一款乌纱帽,此人在当时应该是掌握了裁缝技术那类的人员。要知道魏晋这一时期的人是非常追求时尚又喜欢出风头的,就好比那群放到现代社会都算是狂放派的竹林七贤,以及薄纱透明款式的魏晋女式汉服,就可以一窥那个时候人们的精神面貌,那么,一位当时的裁缝追求起了时尚,想做顶和别人不一样的帽子来自己戴,那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将一块黑色的纱布四边抽扎而起,自此,中国第一顶乌纱帽就此诞生。


王休仁戴着自制的帽子在大街上风流倜傥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注目,看到这样一款新奇的帽子,走在时尚潮流前头的魏晋人士不能输!于是这款材料便宜,制作简单,式样大方的最新时尚帽子成了一时风尚,就此流行开来。
这个典故可以在《宋书・五行志一》一书中找到记载,“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说明了乌纱帽最开始完全是民间的便帽,是从民间先流传开来的。
历朝官帽发展
乌纱帽第一次正式被定为官帽,是在隋朝隋炀帝时期。大概是乌纱帽也十分符合杨广的审美,在杨广上台后,就把他定为官帽,乌纱帽在整个朝野风靡一时,杨广还将乌纱帽按官员按级别划分,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戴其相应级别的乌纱帽。隋朝朝廷中以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来区分官职大小:一品九块,二品八块以次类推,六品以下则不准装饰玉块。但是由于隋朝的短命,这种冕服制度很快就被“沉没”了。


乌纱帽真正开始在全社会中风靡,始于唐朝,在唐朝成为了除了幞头外第二种官民都喜欢的头饰,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记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诏曰:‘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当官的喜欢戴、文人墨客喜欢戴、落魄之人也要戴、底层老百姓也喜欢戴。这说明,乌纱帽在唐朝仍然属于便服之列。有李白之诗为证: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篱。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乌纱帽在唐朝盛行,但却不是特定的官帽。
乌纱帽的翅膀
宋朝时期,乌纱帽依然风行,而且有人将幞头改装为一种纱帽,皇帝对此大加赞赏,规定朝中官员都要戴这种纱帽,同时和唐朝一样,也没有规定只有官员能戴,也没有分级,也是天下官民皆可以戴的头饰。


我们现在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长翅膀的乌纱帽,其实就是从宋朝开始的,而且背后的故事还蛮有趣:
宋朝文人地位很高,太祖登基后,上朝时相比唐朝也只是撤掉椅子,臣子上朝改坐为站,但是赵匡胤却发现了一个让他很难受的情况,就是在他上朝时发现底下的臣子经常喜欢窃窃私语,他认为:不保证里面没有人在说自己的坏话!于是赵匡胤非常生气,但作为宋朝皇帝又不能在朝堂之上公然痛骂大臣。


后来,为防止上朝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毫无严肃性,赵匡胤想了一个办法:在官员乌纱帽后面的两边各加上一条一尺来长的横直长翅,这样就让官员转头不方便,只要官员脑袋一动,上面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从此大臣上朝,就很难看到朝臣前后左右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的情况出现了。
后来他传旨这种帽子只须在朝堂等正式场合佩戴,平常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人来人往行走极不方便。元朝时期北方的蒙古人并不干涉汉人的服饰习惯,所以乌纱帽在元朝仍然是比较常见的。
明朝时期后朱元璋为了正统性大力复兴汉服衣冠制度,就把宋朝朝廷上带翅膀的乌纱帽给继承了下来,并正式把乌纱帽设定为官员限定款,士民不得戴,从此乌纱帽成为了官员的代称。不过明朝乌纱帽背后的翅膀却并失去了它宋朝时期的功能性,而只是成为了一种装饰品,变得宽而短。

宋太祖上朝期间为了不让大臣交头接耳,他就在大臣头戴的乌纱帽后面加上一条一尺来长的长翅,这样只要大臣脑袋一动,想要说话,在龙椅上的宋太祖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8def68375f16e9af34543fd5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