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泪尽夭亡还是上吊而终(2)


    “泪尽夭亡”是脂批者读过原稿的印象,应该是可靠的。虽然现在看到的后四十回结局也可以看作是“泪尽夭亡”,但是曹雪芹一定还有自己另外的写法,而且按照曹雪芹从前八十回显示出来的高超水平,肯定也是写得凄婉动人,具有很高思想艺术品位的。最重要的是,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原本应该是黛死于先,钗嫁于后,二者没有关联。但是20世纪50年代后在政治婚姻的理念下,这场婚姻就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阴谋,而宝玉、黛玉和宝钗都成为这个阴谋的牺牲品。现在后四十回的钗嫁黛死,是一场没有胜利者只有失败者的婚姻战争,包括贾母、王夫人和那个据说在“幕后”拍板的元春也都没有得到她们本想得到的东西,她们都必定从宝玉的痛苦中尝到了失败的苦涩。当然,悲剧的最大受害者是黛玉,她付出的代价是生命。所以高鹗后续的这个悲剧确实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但是它毕竟不是曹雪芹的原意,曹雪芹原本设计的“泪尽夭亡”的结局,在思想艺术上绝对不会低于现在这个水平。至于将这个“钗嫁黛死”泛政治化,将一个婚姻骗局掉包计说成政治婚姻,那就走得更远了,不仅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也背离了高鹗设计的情节内涵。   这个解释乍一看似乎也还有些道理,至少从字面上是可以说得通的。但是关键性的一个“玉”字没有着落,总不会是玉做的带子。据说玉白色居多,在诗词中以“玉”代“白”常见,所以“玉带”是表示白色的绢带。但似乎仍然有些勉强。从曹雪芹对重要人物名字的设计规律来看,往往都有深刻的内涵,不大可能如此浅薄。从情节的合理性来说,就缺乏充足条件。大观园虽然面积广大,花木繁盛,到处有树,但是似乎没有写到足以成为林子的地方。林黛玉果真想不开了,要自缢,也只会在夜深人静之时,趁人熟睡不备之际,悄悄地在屋里悬梁,恐怕不会招摇过市地找个“林子”去自尽。因为园子里好些地方都有婆子媳妇值班,很容易被发现。认为她在林中自缢的理由之一,据说是黛玉说过自己是“草木之人”,所以她要回到草木中去。这种说法的牵强附会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是,黛玉深爱宝玉,而且宝玉也死去活来地爱她。一个有着无限牵挂的人,很难想象会抛下自己的最爱者自杀。除非那个人移情别恋,而宝玉显然没有。因此黛玉不可能走上这条绝路。高鹗笔下的钗嫁黛死也注意到了这个重要特点。从审美角度观照,曹雪芹似乎不可能为自己最钟爱的少女林黛玉设计这样一种不美的死法。因为即使是他原来不大喜欢的秦可卿,还让她在天香楼里面而不是在外面的园子里(会芳园)上吊呢。在林子里挂着,多难看不说,以后大观园里晚上谁还敢走来走去!   文化基因:“林”被“玉”带动与其主动性   黛玉判词“玉带林中挂”一句的关键部分在于“玉带林”这三个字,它的真正内涵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这三个字倒过来成了“林带玉”,自然是谐音“林黛玉”的姓名。这种谐音式取名法,曹雪芹用得很多。这是表层意义。   其次是它的深层含义,就是它的本来面貌“玉带林”。意思是林黛玉的出现是由于贾宝玉出现之故,即绛珠仙子是由于恩人神瑛侍者下凡为了报答甘露之恩而下凡的,所以她是被动地被他“带”下来的。我推测,在取名顺序上,曹雪芹不是先有了“林黛玉”,才琢磨出一个谐音“林带玉”和寓意“玉带林”来。而是相反,曹雪芹首先想到的是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的那个神瑛侍者和绛珠小草的还泪神话,曹雪芹在确定“玉”把“林”“带”下凡来的寓意之后,才有了“玉带林”、“林带玉”和“林黛玉”。也就是说,后者是前者的谐音,而不是我们通常会想到的那样:先有“林黛玉”,后有“林带玉”和“玉带林”。从创作的角度看,这个名字的设计不是一个普通的符号,它体现了曹雪芹的总体构思、人物关系、命运结局和深刻寓意,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最初曹雪芹构思中的贾宝玉所爱的少女根本就不叫林黛玉,是他在设计这个还泪神话中改了的。   那么“中挂”是什么意思呢?“挂”有两义:一是挂、靠,即黛玉父母双亡,她寄居舅父贾政家,靠舅舅生活;二是“贾”是个多音多义字。一个是代表坐商,念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8cad28944832a12f8f0615dd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