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乌江岸边,西楚霸王项羽为何不愿跑路?


我们现在对项羽的了解,除了极少数来自一些野史,绝大多数则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而司马迁则把项羽归入皇帝专有的本纪,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并列,足以说明他对项羽的重视。

项羽一生,传奇故事并不比刘邦少,而且在某些方面还高出刘邦很多,比如他的个人武力,在中国历史上都可以排在前几位,比如他在军事上的杰出成就,比如他与虞姬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再比如我们今天的故事,垓下之战后的乌江自刎。

很多人都认为,只要项羽逃回江东,重整旗鼓,再来与刘邦一争高下,则最后的胜利,还是一个未知数,不能说项羽一定胜利,但是还是有一定的机会的。只可惜,乌江一刎,一切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其实,我们说,一个人的大部分,甚至于整个人生,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项羽是个什么性格呢?咱们从他见秦始皇的那一句话说起:“彼可取而代之”,而同时期的刘邦则是说:“大丈夫当如是也”。在这里我们不讨论两人境界到底谁高谁低,光从这一句话,我们能够了解到些什么?一个出身衰落贵族的年轻人,面对天底下最有权势者,却轻言可取而代之,我们第一想到的是什么?是狂妄和自大。如果看不到项羽之后的成就,我们甚至会说他无知,愚蠢。然而,正是因为我们作为后来人,了解了项羽的一生,这句话,我们会说他胸怀大志,但是,还是有一份孤高与自傲在里面。

项羽的一生在战争中度过,他对待士兵如同之前的军事名家吴起,真正做到吃则同食,睡则同帐,视士兵如自己的骨肉兄弟,与士兵同甘共苦,正是因为如此,士卒都愿意为项羽赴死,项羽的部队因此有很强的战斗力。如此的子弟兵,项羽与他们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他与刘邦在伐秦战争中并立作战,相互约为兄弟,当二人反目成仇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想要把他煮了来逼刘邦就范,不想刘邦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厚颜无耻地来“讨汤喝”。项羽虽然大怒,但是却最终没有杀掉刘邦的老爹。兄弟之情虽然没有了,但兄弟之义还是存在的。

项羽很多时候刚愎自用,范增曾数次劝说项羽杀掉刘邦,然而每次项羽都应允,但最后却都依据自己的想法放掉了刘邦,最后,中了刘邦的反间计而不自知,以致于怀疑忠心耿耿的范增,范增则一怒之下,告老回乡了。

我们综合来看,这样一个高傲、重感情、又有些刚愎自用的人,在遇到垓下之战的那种情况之后,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项羽的高傲不允许他失败。在他的一生中,什么时候在强敌面前退却,便是巨鹿之战时,敌军数倍于他,也是破釜沉舟,不管不顾。现在,他的子弟兵队伍已经完全溃散,而且是败在他非常瞧不起的一个人手中。项羽又是重感情的人,当初八千江东子弟,帮助他转战南北,夺得无上的荣耀和权力,现如今也都成了一具具没有感觉的尸体,这些人,平时都是与他兄弟相称的。再加上天底下大大小小的诸侯,今天归附楚国,明天便投降汉王,在不齿与他们同伍的同时,也感觉到人性的背叛。当初的江东和现在的江东也是不一样,虽说还是父老之地,但是以项羽现在的样子,如果父老之地都背叛或者抛弃他,那时又该如何自处呢?

项羽自始至终都是一名将军而不是君王,他更多的是从军人而不是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他来说,战场战死,乃是军人的归宿,他宁愿自刎于这乌江之畔,也不愿回到江东做一个战场上的逃兵。
这便是他的选择。

因为当年项羽兵败,后有追兵,前面是乌江,无处可逃,所以项羽不愿跑路。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754d1b50a619dcff729b641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