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什么事情?


  1、事情简介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  2、背景  蜀后主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命令赵云、邓芝为疑军,占据箕谷(今陕西汉中市北),亲自率10万大军,突袭魏军据守的祁山(今甘肃),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致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辞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3、发展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蜀大军张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字孔明)与司马懿(字仲达)在街亭对战,马谡(字幼常)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字子均)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送回扎寨的图示,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了。 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勉强答应,要他分一半军马(一共是两万五千人)在山下扎寨,有危险时前来相救。马谡不肯,只分给王平五千人马。王平无奈,待扎寨后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乱了蜀军的军心,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随后列柳城也被司马懿夺去。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恨自己没有听从先主(刘备,字玄德)的忠告,重用马谡(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让蒋琬(字公琰)申奏后主(刘禅,字公嗣),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794035e9619eee0dfd4929d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