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头的来历


北宋末年,关中地区落入金人的铁蹄之下。金国的女真贵族残暴压迫关中人民,穷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女真贵族将他们不吃的猪大肠等内脏随意丢弃。当时贫困的汉人物资匮乏,日常饮食中很难见到肉,所以把猪肠子捡回家,由于大肠腥膻,于是加入各味香料煮汤做成泡馍。这种吃法很快就在民间传开了。人们非常憎恨女真入侵者,于是私下里叫它“胡虏头”,但表面上不敢叫,就用谐音的“葫芦头”来代替。

葫芦头,来源于宋代街市食品中的“煎白肠”。因猪大肠油脂较厚,形状象葫芦,因此叫葫芦头。到了20世纪30年代,葫芦头已由肉类发展到包括海味类的众多品种,猪肉类葫芦头在用料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汤中增加了骨头和鸡,使汤味更加浓醇,质量提高,成为秋冬时节的风味小吃。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4ace93fbaa9663a0d74f524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