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过年的风俗有哪些?急


灵宝的风俗习惯和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也大不同,过年的讲究也就格外多。 一直觉得灵宝话,是很特殊的一个语系,与河南话区别很大,几乎没有相同之处。我上大学时,同一个宿舍的人互相之间基本可以听明白大概,就我说起家乡话,谁也别想听明白。碰到老乡来访,我们热闹地唧唧嘎嘎,她们则一头雾水――你们在说外语?灵宝话以四声居多,听起来比较艮,而且很多口语比较“不靠谱”,不明白的人根本猜不出来。就是灵宝西部和东部的口音区别也比较大,西部和陕西话接近,东部口音到目前仍不明白和哪里的口音相似。 说远了。但这里也许有地域、人员流动,或者别的什么原因,口音的特殊,风俗习惯的特殊只是外在的表现。过年,就凭记忆说说过年的风俗和讲究。 过去过年,讲究多,禁忌多。不是热闹,而是很严肃,很隆重。这个隆重从二十七八开始,一直要持续到过了“破五”。 二十七八,开始蒸过年的馒头。一般人家从凌晨三四点开始,蒸三到四大锅馒头,也就蒸到天擦黑了。头锅蒸馍,二锅蒸糕,家里的灶爷糕是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一个糕可以占满一篦子,然后是给新媳妇、新女婿的,给孙子、外孙子的,有时候五六篦子全是糕。蒸馍这天要栓上大门,不许外人进来,外人进来带了霉气,就会有馒头发不“起”,或者发酸。一般过了二十三,知道事理的都不去别人家串门。蒸了馒头,接着就该炸“油喳(音)子(类似小油饼),会搓麻花的炸麻花,炸东西也怕外人进来,要栓门。碰到非要去别人家不可,就得站院门外叫,等人家的孩子出来问一声:蒸馍没?炸油喳子没?如果没有,才能进。 蒸完,炸完,然后就是煮肉,收拾猪头,熬冻肉,把买来的豆腐切成方块,放进篦子蒸熟晾了,酱肉炒好放进盆里,豆芽、莲菜等凉菜拌好放进罐子。做好这一切,大概也就“月尽”(年三十)了。 “月尽”和初一是讲究最多的。“月尽”开始,大人就一再交代孩子,从现在开始不能胡说,不能哭,不能打架。从角落里找出祖先牌位,洗洗干净,放在堂桌中间,不要多说话,只需按照大人的吩咐去做就是,不能有差错。 “月尽”下午,家里的女人们开始包饺子,男人们开始扫院子、巷子,贴春联,把鞭炮放在热的地方“烘”着。下午的饭要吃早,饺子开始出锅才可以放炮,往往半下午,就听到远远近近的炮声,没包好饺子的人家就着急了,快点,再快点,听,别人家都开始放炮了。饺子出锅,要先“献”。炮声中,孩子们端着碗里的三两个饺子和一点汤,跑着送给祖先、灶王爷、土地神、财神、众神,这些神都占据着院子的各个地方,找不到地方的就在院里随便放一下,或者把汤倒出来一点――“点汤”,然后再端回来。“献”完了,才挨到家人吃,第一碗,父亲的,第二碗,家里男孩子的,女孩子和母亲都是最后的。 “月尽”的饺子吃完,开始包初一早上的饺子,要包分钱,谁吃到谁有福。然后收拾屋里的东西,剪子、钥匙、笸箩、擀面杖……凡是尖利的东西都要收起来,藏在炕席背后,或者抽屉里,笤帚要放在门背后,屋里留一盏灯不能灭,得亮一夜。然后大人再次交代孩子,不能打喷嚏,要想打喷嚏了就揉揉鼻子,不能大喊大叫,不能哭,不能随便说话,早上要早起,晚上要“熬岁儿”,压岁钱要压在枕头底下……忌讳、讲究非常多。 早先蒸好的大大的灶爷糕拿出来,摆在灶爷板上,不能动,一直“献”到初五,才可以切了,家里每个人都要吃一块。 初一早上,母亲不用做饭,都要由父亲来做。其实也就是下头天晚上包好的饺子。不能用风箱,饺子准备下锅了,开始放炮,孩子们早早起来等着,刷牙水、洗脸水不能倒,放在一个桶里攒着。父亲把饺子下好,盛好了,大家不能大声说话,静悄悄地吃,第一碗不许吃完,必须剩一两个饺子,然后再去盛第二碗,叫“还二碗”,吃不了也得还二碗,第二碗仍不许吃完,然后把所有人碗里剩的倒在一个盆里,放在灶爷桌上或者案板上,等过“破五”再热了全家人一起吃。吃到包在饺子里的钱的,也不能大声声张,悄悄把钱放在灶爷板上就行。 吃完饺子,孩子们就可以去院子里拾没炸的小炮,可以出去疯,去纠结一群孩子看新媳妇,混点花生核桃柿饼吃。大人收拾停当,等着同姓的“一家子”晚辈来拜年。初一这一天不能动针线,不能动刀动剪子动笤帚,不能扫地,吃的瓜子皮、花生皮在地上扔厚厚一层,到晚上或者初二早上才能扫。初一中午吃饭,就要吃“混沌”(带馅的馒头,和包子不同,形状有点像老头带的一种帽子),家里每人两个,各人吃各人的,吃不完下顿再吃,一直到把自己的两个“混沌”吃完为止,在外的孩子吃不完带走。 过了初一,就开始走亲戚了,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淡,一直淡到初五前后,就基本算过完了。“过了初四五,少肉没豆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3bdc7b5bd5b43ea41d407c9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