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种民族乐器


1.琵琶: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2.筝:
又称古筝、秦筝,中国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俗称为“古筝”。
3.箫:
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汉族吹奏乐器。箫历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
4.笛:
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中国竹笛,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音笛。音域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多两个。

5.二胡: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有吹奏乐器 包括:笙、芦笙、笛子、管子、巴乌、唢呐、箫、埙、葫芦丝 弹拨乐器 包括:箜篌、阮、古琴、古筝、琵琶、柳琴、秦琴、月琴,扬琴 拉奏乐器 包括:艾捷克、马头琴、二胡、中胡、高胡、四胡、京胡、板胡、擂琴三弦 打击乐器 包括:编钟、云锣、磬、鼓、锣、钹、木鱼所谓民乐之首是没有任何定义的任何乐器都有它特有的历史文化和声音琵琶是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的~也没有琵琶是民乐之首的说法。古筝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古筝又名"秦筝"。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筝九个流派。但是也没有任何古筝是民乐之首的说法。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也没有被定义为民乐之首~关于古琴值得却有一个值得一提的美誉:古琴历代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琴剑(棋)书画之首~无论中国传统乐器或是西方乐器~每个乐器都有它独特的美和独特的韵味~每个乐器之间是没有任何观点可以比较出哪个比哪个更好的~ 洞箫琴箫 排箫(paixiao)箫为开管式吹管乐器,为直吹,在吹口有凹槽与凹痕,用来引导气流发声。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箫分洞箫、琴箫两种。琴箫细长,有八个指孔,吹口有竹节而开一小孔。洞箫粗短,有七个指孔,吹口无节,仅一大洞。箫的音域与大笛相当,通常有G、F两种调性。箫的音色沉厚、阴郁。笙 吹奏乐器。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有笙的雏型,甲骨文中的"和"字,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古代用匏(葫芦的一种)做笙斗,笙管又称笙苗,用紫竹、凤眼竹、湘纪竹制,因此在古代的乐器八音分类法中属匏类。《诗经・小雅・鹿鸣》有"鼓瑟吹笙"和吹笙鼓簧"之句。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六件战国初期的匏制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笙,由笙斗、笙管、簧片组成,表面通饰彩绘。通过研究得知,其形状、制作和调音方法,与现代笙簧完全相同,说明约两千四百年前笙的制作工艺己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历代笙的簧数不等,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多种。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笙十三簧,象凤之身"。《尔雅・释乐》郭璞注:"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宋书・乐志》,"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唐代使用木代匏制作笙斗无疑是重大改革,但木制笙斗易吸潮变形,斗孔漏气,因此至近代改用铜斗。隋唐时期,明清以来,流行的笙多为十七簧、十四簧、十三簧和十簧。北京智化寺保存的一件十七簧笙,笙管十七根,笙斗用牛角制作。通高51厘米、笙斗高8厘米、直径8.5厘米。智化寺是明正统(1436-1449)年间太监王振舍宅建造的寺院。寺内一直拥有一批擅长演奏管乐的乐僧,现存乐谱,年代最早的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第十五代僧永乾所抄。由于乐僧有严格的师承传授,故其所传的笙及其演奏方法,可信是明代民间实际存在的形式之一。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所用十七簧笙通高51.4厘米。木斗,另置长吹嘴,绘龙纹和云纹,笙管也刻纹饰。现代笙,笙斗圆形。笙斗和吹嘴铜制,焊接后合为一体。笙管上端有长方形或亚铃形出音孔,下开圆形按音孔,下端与笙角相接。笙角为红木或黄柏木制锥状体,插人笙斗部分镶簧片。簧片响铜制,长方形,其根部与簧片板连接,经过抹绿(用五音石磨出铜绿涂抹簧片,弥合簧缝,并可防锈)和朱蜡(用蜂蜡、松香,朱砂或银朱配制)点音(又称点簧,置于簧片尖端,可调整音高)而成。笙管依发音高低而长短有别,中下部用腰箍固定。右留缺口可容手指按音。今日民间使用的笙依然有十三、十四、十五、十七簧等多种,但这些笙均有十七支笙管。十三簧笙有四支笙管不装簧片,称装饰管,十四簧笙则有三管不装簧片。十四、十七簧笙最流行,全长48-80厘米。音域:十三簧a1-d3,十四簧d1-e3,十七簧高音笙a1-d3,十七簧中音笙a-d2。传统和声是四、五、八度和音。演奏技巧有抹音、滑音、顿音、花舌、呼舌、揉音和喉音等。传统乐曲有《孔雀开屏》、《端花》等。唢呐 双簧气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及 中国 各地的吹奏器。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一种音译。金元时传入中国。明王圻(三才图会)载"锁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项呐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戏曲、歌舞等伴奏,在民间吹打乐队中为不可缺少的具有特色的主要乐器。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杆(即管体)多以柏木或红木为材,上小下大呈固锥形管.开 8个按音孔(前7后1)。芯子是一条细小的铜管装在唢呐的杆上端,附有一囗形气盘。有的在芯子上附有两个中空铜球作装饰。哨子(双簧片),插在芯子的顶端,多数取材芦苇,也有用麦杆制作。唢呐杆下端承接一喇叭形铜碗,以扩音和美化音色。 唢呐在中国流行很广,民间称谓不一,有的以形制的大小分别称为大唢呐、中唢呐、小唢呐;有的以唢呐杆用材不同,将铜杆唢呐称为铜笛,锡杆唢呐称为锡笛;另外还有梨花、海笛、吉子等名称。藏、苗、蒙古、朝鲜等族均有各自形制的唢呐?P>C 传统唢呐的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因而mi、 fa 和 si、do 的小二度音程稍大,需依靠演奏者的气息控制和使用交叉指法调整音高。传统项呐可翻转七调,如浙江温州唢呐曲牌[将军令),从C调开始,连续五度关系转调,中经 G、D、A、。E、bB、F 各调,最后还可以转回C 调。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如用软哨吹奏,音色则较柔和,音域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1949年以后,音乐工作者对唢呐进行了改革,出现了加键的半音阶唢呐,有高音、中音、低音等 3种,扩大了音域.转调方便。 吹奏唢呐有多种技法,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 民间艺人还创造了模仿三弦音(短促而富有弹性的顿音)、萧声(柔和伍美的弱奏声)、鸡啼乌呜、人声歌唱等特殊技巧,使唢呐成为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著名的项呐曲目有(百乌朝凤)、(婚礼曲)、(小开门)、(大合套)等。胡琴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用於中国民族民间乐队的弓弦乐器。凡二胡、四胡、京胡、板胡、坠胡、粤胡¨马骨胡、二弦等.均可称为胡琴。 历史 在宋代就有胡琴的名称出现。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一首军士歌,"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比歌明确记我当时已有马尾胡琴。金元时,胡琴已用於祭祀和战争(内蒙占历史概要)中说,"十二,十三世纪时......祭祀时奏忽忽儿。"(忽忽儿即胡琴)(马可.波罗行纪)中亦讲到1278年蒙占军队排 好队伍等待打仗时.兵士们唱歌和奏二弦琴。关於胡琴的形制,(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拉之;弓之弦以马尾。"这种胡琴与现今胡琴稍有差异。火不思的瓢形音箱不能将弓毛夹置弦中、只能在弦外擦奏,现代流行的胡琴、其音箱多为筒形.次为碗形或椭圆鼓形,用琴捍插置音箱内.弓之马尾一般均在二弦中夹置。元史记载的胡琴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因为音箱近似於筒形与碗形之间的擦弦乐器在唐时已经出现.名叫奚琴。奚琴不用马尾弓、而是用竹片在两弦之问磨擦发音.它的发声原理与现今弓弦胡琴是一致的。奚琴到了宋代称为稽琴,在演奏技巧上有了相当发展,根据(梦溪笔谈.补笔谈)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令人徐衍奏稽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由此可见当时的演奏技巧已经相当高超。北宋时期从宫廷到民间盛行稽琴的演奏。据(都城记胜)记载,"瓦社中的细乐.常用萧、管、 蓁、稽琴、方响之类合奏"。(梦溪笔谈)也同时记载了稽 琴的流行和马尾胡琴的出现,这表明两种擦弦乐器的同 时存在。此后已不复再见有瓢形音箱的胡琴和竹片擦奏 的稽琴,可能两种乐器相互吸收而融为一体。板胡明清时期,随著戏曲、曲艺音乐的兴起,以及小型器乐演奏在民间的普遍流行,胡琴出现了多种变化。 明代中叶产生的西秦腔 (梆子旌),具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为板胡。板胡的音箱不是蒙以皮革,而是盖上薄的木板.故名。板胡的音箱用半个椰壳制成,形似碗状,蒙以薄的桐木板, 后无音窗。琴杆比一般二胡为租。早期用丝弦.外弦为一般老弦,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60bc3b9a9510af309bd5f112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