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或小说里的人物犯事后判刑都要带“枷锁”,犯人戴的“枷”究竟是...


      逼上梁山,这个成语是从水浒故事而来。说的是,高俅之子高衙内,因为看中林冲老婆林娘子,两次调戏不成,结果反而得了心病,小命几乎不保。为此,高俅联合陆谦陷害林冲,林冲先是沦落为罪犯,刺配沧州,后来被逼无奈,杀了陆谦等人,上梁山落草为寇。在108将中,武松、宋江、杨志等人也曾因杀人被刺配。

      在水浒中,杀人犯都要“脊杖”“刺配”。 脊杖 ,就是背脊处挨杖刑;刺配,包括刺和配两部分。“刺”就是在脸上、额角等部位,刺上所犯罪名、流放的地方等字;“配”则是把犯人流放到其他地方。在流放的途中,犯人要戴着“枷”。“枷”是什么样?有多重?是否如影视剧中那样,连手也要套住呢?
     1998版水浒中,“枷”主要有两种。一种很大,犯人的手和头都会被套住,另一种则只是套着头,双手自由。而2010版水浒中,“枷”也是两种,一种也是套住手和头;另一种则只套着手。同时套着手和头的“枷”一样,为什么另一种不一样呢?可能是剧情需要。老版水浒中,林冲没有到柴进的庄子里,更没有和洪教头比试棍棒;新版水浒则有了这段情节。若是用套着手和头的“枷”,就没法比武了,所以改成了只套着手的小“枷”。当然,按着原著,其实是柴进给了两个公人银子,叫他们打开了“枷”。

      南北朝之前,犯人的刑具中并没有“枷”,当时的刑具只要是桎、梏、钳、锁等。桎是脚部的刑具,类似于脚铐;梏是手部刑具,像手铐;钳用来套住犯人的脖子铁圈;锁则是铁链子。根据资料来看,“枷”可能是源于“梏”,后来逐渐发展为两块木板合起来的“枷”。作为颈部的刑具,“枷”从 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不过,由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缺乏材料,所以铁制的“桎、梏、锁”等,常常会换成“木枷”。直到隋朝时,这种情况还有。
      当然,起初的“枷”并没有一定的标准,直到北魏宣武帝时,才规定“枷”的形制,主要是普通枷和大枷两种。北齐还规定,流放的罪犯要用到“枷”,后世因此沿袭,水浒中发配的犯人就要戴“枷”。不过,由于“大枷”太重,加上流放地通常很远,对犯人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折磨,再加上有人利用“枷”来对犯人进行刑讯逼供,所以一些皇帝,比如北魏宣武帝,还特意规定不能用大枷来审问犯人。

   “  枷”在最初,并非影视剧中那样,四四方方。南北朝时期,“大枷”非常长,有“一丈三尺”。当时的尺有三种,折合今天为27.9厘米到29.6厘米,这么算下来,“大枷”可以长达三四米。而用于刑讯犯人违规制造的大枷,那就更长了。唐朝时,出于人性化考虑,“枷”的长度缩小。组成“枷”的两片木板中,长片不过五六尺左右,与人身高差不多,即便如此,也有一米六七,比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枷”长多了;而短片,则只有二尺五寸。之所以说“长片”“短片”,是因为当时组成“枷”的两片木板不一样长。从尺寸也能看出来,长片是短片二倍左右。其中,长片的木板多出来的部分称为“枷梢”,也被戏称为“道士头”。首先,长长的“枷梢”可以用来绑着犯人的头发,这样押解犯人的公人在后面方便观看,不会因为散乱的头发,影响视线;其次,“枷梢”尾部有孔,可以穿绳吊起来,然后再在犯人腰间挂上巨石等重物,以此来折磨犯人,逼他招供;最后,“枷梢”还可以用来困住犯人双脚,这样犯人就跑不了,甚至连挣扎动弹都不行。

“ 枷”在最初,并非影视剧中那样,四四方方。南北朝时期,“大枷”非常长,有“一丈三尺”。当时的尺有三种,折合今天为27.9厘米到29.6厘米,这么算下来,“大枷”可以长达三四米。而用于刑讯犯人违规制造的大枷,那就更长了。唐朝时,出于人性化考虑,“枷”的长度缩小。组成“枷”的两片木板中,长片不过五六尺左右,与人身高差不多,即便如此,也有一米六七,比我们今天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枷”长多了;而短片,则只有二尺五寸。之所以说“长片”“短片”,是因为当时组成“枷”的两片木板不一样长。从尺寸也能看出来,长片是短片二倍左右。其中,长片的木板多出来的部分称为“枷梢”,也被戏称为“道士头”。首先,长长的“枷梢”可以用来绑着犯人的头发,这样押解犯人的公人在后面方便观看,不会因为散乱的头发,影响视线;其次,“枷梢”尾部有孔,可以穿绳吊起来,然后再在犯人腰间挂上巨石等重物,以此来折磨犯人,逼他招供;最后,“枷梢”还可以用来困住犯人双脚,这样犯人就跑不了,甚至连挣扎动弹都不行。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c633139d6fc7c811735efb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