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不同姓氏)提到,祖籍是山西大槐树.大槐树是怎么回事?_百度...


五百年前是一家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民谣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明代洪武―――永乐年间,亦即公元1370-1417年的47年内。从朱元璋到他的儿子燕王朱棣所统治的年代里,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一次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影响的、惊天动地的事件,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大槐树下的移民代代相传,移民后裔,在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已遍及中国和东南亚等国了。 元末明初的移民,涉及到北京、南京、冀、鲁、豫、皖、秦、蜀、吉、辽、黔、滇等省市。洪洞大移民从元末至正年间开始,持续到永乐年间,经历了近5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时最久的移民行动。据史籍记载,明初大移民原因有二:之一是元末40年之久的雨灾、旱灾,造成了山东、河南等地人口大数量减少。公元1344年黄河决口,曹州、汴梁等地人口损失严重。当时的河南省仅存封邱、延津、偃师、登封几个县,沿黄河一线内外的苏北、皖北、山东、河北到处是荒凉、萧条、没有人烟。原因之二是元末明初战争连续不断,加上元朝当局的残酷镇压、杀戮,中原一带出现了许多无人区、无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陕西、江准一带。而这时的山西境内,政局安定,灾害少见,人口繁衍正常,总数达到四百多万。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接受了当时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臬、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实施大规模移民,重点迁往冀、鲁、豫、皖和南京、北京等地。当时山西的移民出发地,就在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旁。明朝先后集体移民18次,移民人数100多万,迁往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在港、澳、台胞、海外华侨中,大槐树下的移民不乏其人。五百多年来,古槐树一直牵系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大槐树后裔的心。在今日河北省有的县内,六个村名叫上耕,当地民谚云:“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北京市郊有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这些村民的祖先是当年从山西长子县、赵城县、洪洞县、蒲州城迁来的。 《赞皇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自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到清初,由山西洪洞等地迁来赞皇的居民分散在18个乡,65个村庄,多在槐、济河两岸。河北民间家谱《张文襄公年谱》载:张之洞“先世山西洪洞人,明永乐二年始祖本徙三郭州,三传至端南皮东门内”。 今日寻根文化的扩张 在这根祖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强项产品就是洪洞县境内的寻根祭祖园。 它初建于1984年,原名“大槐树公园”。1998年更名“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从1991年以来的先后14届“寻根祭祖节”,就是根祖文化的大展示、大宣扬。近几年来,到洪洞县寻根祭祖的人与日俱增。之中,河南、河北、山东、北京人最多。作为明代移民的后裔,来到“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时自然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感情波澜起伏、荡漾。人们在祭祖堂寻找自己的源头、姓氏、老家、故里…… “根”字影壁,已成为寻根祭祖园的品牌标志,根祖文化在这里得到释放、弘扬。“根”字庞大,意在添景,深寓思源的意韵。而“古槐逢春”牌楼的建设,又加深了这种厚重感。1991年,增建了“望亲亭”、“月季园”、“莲花池”、“假山”、石阶等游览设施。1998年,增建了“寻根祭祖堂”,祭祖堂前方有碑林。来自全国各地的万余大槐树后裔,捐赠纪念碑49块,涉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2001年4月,新建的万寿碑林景,碑廊长36米,高2.87米,共有碑刻110块。万寿碑林,刻有各种形体的寿字一万个,这是传播根祖文化的又一次大动作。与此同时,还修建了民俗展览馆、苏三卸枷处、槐根展示等多处景观。目前,新建的寻根祭祖园扩建工程已在实施中,这一项目,总投资8061万元,占地20公顷,建筑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2005年将建成三大景区,即名胜古迹区、祭祖活动区、风景游览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c5cfea625113e97ae24b412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