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被古人称作“凉友”,古人除了扇子还有哪些消暑神器?


凉友在古代称为扇子,因为在夏天的时候,煽动扇子,可以引起空气的流动,从而带来阵阵凉风,所以说扇子就是古代所称为的凉友。古代的时候,古人除了扇子可以纳凉,还有玉石、冰块、竹席,以及竹帘。

我们在宫廷剧中经常看到,宫廷中的一些妃子,还有皇后,她们会选择用冰块来乘凉,冰块因为夏天的炎热而化成水,用来蒸发吸热。会带走一部分房间的热量,这样可以达到乘凉的目的,最主要的是冰块比较好取得。在冬天的时候,提前将一些水储备到冰窖中,利用冬天的寒冷来使这些水冻成冰块,到夏天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冰拿出来使用了。

但是一些南方的国家,他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储存冰块,所以他们会选择用竹席来作为消暑的工具。凉席可以用苇子、藤蔓、竹片来制作,在汉武帝刘彻的时候,甚至他还给自己的宠妃用象牙制作了凉席,这种凉席虽然用着特别的凉爽,但是用象牙来制作是特别残忍的一件事情。
所以之后就严令禁止用象牙来制作凉席,只能用寻常的物件来制作,不过用竹片来制作凉席就已经非常凉爽了。但是看一下古代人的着装,他们的着装里三层外三层可谓是很厚呢,所以必须要更加凉爽才可以。

这时候大臣给皇帝制作了龙皮帘,这种帘子可以放到自己的凉亭上,遮挡部分的阳光,起到一定的纳凉作用。不过相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他们自然是讨不到这样的好材料来做点帘子,他们就用竹子来制作这个帘子,他们就用竹子来制作这个帘子。
这就是古人纳凉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一些相同之处。

今日立夏,马上要进入夏天,小伙伴们是时候开始施展招数清凉解热了,古人在没有空调、没有风扇、没有冰箱的年代,是如何消暑的?其实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不断追求清凉的环境,家具、随身小物等处处充满了清凉的智慧,那我们就来扒一扒古人的消暑招数和他们消暑的必备神器。

扇子是首当其冲的最简单趁手的消夏用品。因为挥动可以加快空气流动,使汗液蒸发、体表降温,又被称为“凉友”。扇子通常以鸟羽、竹制成。唐以前,扇子多以鸟羽为材,据说魏晋时期,身处炎热地区的吴楚之士常手执一把羽扇,诸葛亮就是典型代表。
汉代竹编的扇子,常见圆形或方形。晋代,太子初立及纳妃时,还要供多种不同型号的竹扇。扇子流行得非常快,唐朝时已比较普遍。据说那时还有用皮制成的扇子,飒然成风,格外凉爽。除了扇风乘凉,扇子还演化出了不同的功用,比如用作仪仗的长柄大扇、美人用来遮面的团扇……它们或威武或娇媚,着实风情万种。

龙皮帘是用来隔在亭柱之间,以隔挡亭外滚滚热浪的一种帘子。唐大中年间,宣宗召翰林学士韦澳、孙宏进宫。二人刚落座,顿觉寒气逼人。其时,宣宗使人悬挂“龙皮”于亭中,所以可保持亭内凉温,龙皮的透气性还能使室内空气清爽。有人推测,龙皮很可能是蟒蛇皮。中国民间常见的竹帘,与此道理相同,不过更为朴素便宜。
簟即凉席。古人常用藤、苇、竹等编织凉席,最昂贵的是象牙席。据说汉武帝时,曾经以象牙簟赐给宠妃李夫人。还有一种丝绢编织的凉席,在南朝梁人刘孝仪的形容中,使用时会觉得夏室已寒,想穿上冬天的裘袄,即便室外炎热如沸,也用不着扇子。语虽夸张,却可见其神奇的避暑效果。
玉、石之类为天然凉物,夏天可以作为倚身之物,除祛暑热。汉朝时,“凭玉几、倚玉凭”乃是帝王级的清暑享受。据说,汉武帝宠幸董偃,在未央宫清凉殿中,以画石为床,罩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为董偃度夏。汉成帝时,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受宠。赵合德所居的昭阳殿中,便备有玉几玉床,白象牙簟等,还赠给赵飞燕琥珀枕、云母屏风、琉璃屏风等,都是清凉之器。到了唐朝,人们还曾以石棋盘贴腹祛热。可见玉石解暑的习俗流传不绝。

竹夫人是用青竹编为长笼,或取整段竹中间通空、四周开洞然后通风的东西。南方伏暑炎热,人或抱或枕之,可以依赖竹子的清凉、透气取得体感的凉爽,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古代最有情味的清暑用具。竹夫人大约唐代已有,又被称为“竹姬”“青奴”等,大概与今天流行的抱枕属于同类用品。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82f3b3464a2a15e503eb44d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