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百姓评选出“可笑之事”,为何引发嘉靖皇帝震怒?


嘉靖初年,百姓们曾对当时的时政进行评论,选出了十大“可笑之事”,后来人们将其制作成“小字报”散入皇宫,引发了嘉靖皇帝的震怒,他责成锦衣卫进行追查,最后锦衣卫胡乱逮捕了几个人,了结了此案。
那么这些“可笑之事”都是什么事呢?其中第一件就直接针对嘉靖皇帝本人,难怪他如此生气,关于他的这件事就是“一个皇城两个庙”。皇城之中的庙,指的是太庙,是皇帝家的祠堂,主要用来供奉本朝各位祖先。太庙自古以来都只有一个,那这个“可笑之事”里另一个庙又是什么庙呢?其实另一个庙是“世庙”,相当于“小太庙”,这个庙是嘉靖皇帝给自己死去的父亲修建的。一个皇城内竟然有两个庙,这种做法是前所未有的,与那时的宗庙礼仪相违背,因而遭到了人们的嘲笑。
“生为帝统,死为庙统”是中国帝制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规定了哪些人可以进入太庙,其实能进入太庙的人只限于做过皇帝的人。嘉靖皇帝为什么给自己的父亲建立另一个庙呢?这是因为按照规矩,嘉靖皇帝的父亲身为藩王,不能进入太庙,而嘉靖成为皇帝也完全是一个意外,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皇城两个庙的奇怪现象。
嘉靖之前的正德皇帝英年早逝,而且一生荒唐,驾崩之际没有留下儿子继承大统,于是皇室只得根据(皇明祖训》里“兄终弟及”的规定,最后选出了兴献王的儿子朱厚?校??胫旌裾帐枪叵底罱?奶眯值堋;适矣胫谖淮蟪家恢峦?猓?詈缶龆ㄓ?⑿讼淄醯亩?又旌?形?实邸?/p>
其实《皇明祖训》里“兄终弟及”的意思是指由嫡母所生的亲兄弟,而不是堂兄弟。如果严格按照这个规定,那么朱厚?惺敲挥邪旆ㄖ苯拥腔?模?匦氚凑展婢毓?继给孝宗,成为“继嗣”,然后才能以太子身份名正言顺地进京,再登基称帝,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继统”。既然嘉靖已经成了孝宗的“继嗣”,然后登基“继统”,那么嘉靖皇帝就和自己的亲生父亲成了叔侄关系,而与孝宗成了父子关系。这也是兴献王不能入太庙的原因。事实虽已如此,嘉靖皇帝却无法接受自己的父亲成了叔叔的事实,但又不能抗拒宗法,这让他寝食难安。
嘉靖帝的帝位是皇室所赐,这一事实一直让他耿耿于怀,要巩固这个意外得来的皇位,他就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摆脱原先势力的束缚。他先给自己寻找合理登基的理由,说大明江山是太祖高皇帝的天下,依照太祖祖训,“伦序当立”的他登基为帝是合情合理的,所谓皇室的恩赐纯属无稽之谈。
针对“继嗣”与“继统”问题,从嘉靖登基之日开始,他与杨廷和等人的辩论就从未停止,而且激烈异常,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辩论结果就是杨廷和等人败下阵来,于是兴献王也就在嘉靖皇帝的努力下成了兴献帝,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
但是,这场争论的胜利还只是一半的胜利,因为皇帝生前称皇帝,死后还会有庙号,称“宗”,如孝宗就是弘治皇帝的庙号,有了庙号才能进入太庙。可是,兴献帝却没有庙号,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的嘉靖皇帝这时又陷入了困境。不能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前面的争执和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呢?当他提出让兴献帝入太庙的想法时,那些要求先“继嗣”的人就强烈反对,甚至连那些在“大礼议”中坚决支持他的一批新政治力量,如张德、霍韬等人也表示反对。双方激烈争辩,但始终没有个结局,最后就有人提出一个折中之法,建议在太庙之外再修建一座庙,专门祭祀兴献帝,不叫太庙,而取名叫“世庙”。
虽有了这个折中之法,但群臣死活反对兴献帝入太庙,嘉靖帝虽不满意,也只好暂时妥协,想要继续寻求时机。嘉靖皇帝就这样心怀遗憾地过了3年,接着又开始发起新一轮攻势。经过先前的几番争辩,嘉靖皇帝心中早已有数,这次他采取了曲折路线,先是不动声色,进行礼仪上的改革,想要借此完成其未了的心愿。从嘉靖九年(1530)开始,郊礼、庙礼等一系列的改革就不断兴起。到嘉靖十七年(1538),礼部尚书严嵩等人根据皇帝的旨意,上奏折给兴献帝争取庙号,将其庙号定为“睿宗”,后来,睿宗神主奉入太庙。兴献帝,这个从没做过皇帝的人,先是有了皇帝之名,如今又终于可以全套享受一个皇帝应有的待遇了。
虽然最终解决了嘉靖皇帝的心事,但以前的“一个皇城两个庙”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改变。只是名字有了变化,改为“献皇帝庙”,后又改为“睿宗庙”,不再称呼为“世庙”。嘉靖二十年(1541),一场大火把太庙烧了个精光,然而睿宗庙却完好无损。
但是这个时候的睿宗庙已经不再祭祀兴献帝,嘉靖朝中期后这个庙就已经关闭不用。长期的封闭环境,通风不好,室内潮湿,木柱上竟然长出了一些菌类,样子神似灵芝。这本是一件十分普通之事,却惊动了嘉靖帝,他深信这是祥瑞之兆,认为是上天的恩赐,于是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下令把这个庙又改称为“玉芝宫”。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3b8ca1e1a881f798371c9d6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