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监的时候要是没有“领路人”,下场会多凄惨?


据《清波杂录》所载,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行业为“三十六行”,现代说的三百六十行,只是一个夸张数,包括:肉肆行、海味行、鲜鱼行、酒行、米行、酱料行、宫粉行、花果行、茶行、汤店行、药肆行、成衣行、丝绸行、顾绣行、针线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旧行、仵作行、网罟行、鼓乐行、杂耍行、采辇行、珠宝行、玉石行、纸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驿传行、铁器行、花纱行、巫行等。


俗话说,行有行规,门外汉是很难明白行内的规矩和规则的,所以,许多行业都有为新人提供指引的“领路人”。
甚至,在古代连当太监进宫都要找一个师父。
很多人觉得,当太监只需被送去净事房,然后,“咔嚓”一刀,就能获得公职参加工作了。实则不然,想要入行,除了那切掉香火的“咔嚓”一刀,还得有个像样的师父。当然,在皇宫里,对领路人的称呼未必是师父,也有可能是干爹。
想要成为其他小太监的“干爹”,那就得有些本事,起码得是“某某总管”、“某某首领”,因为,这样的才能“罩”住那些寻求庇护的新人。像这种能当领路人的太监,其手下往往有许多门徒。对于他本人而言,这些门徒不但是将来结党营私的本钱,更是现下能伺候自己的仆人。所以,成为“干爹”的太监能在宫里过着优越的生活,甚至比王爷还要滋润。


当然,光给新人提供庇护还不够,当师父的起码要传授些安身立命的本事才对。老太监给新太监量身准备的课程,便包括宫廷礼仪、官僚背景、处事之道等等。别看听起来简单,这些门道可比大学的必修课还有门道。
首先、是宫廷礼仪。
我们总觉得古代人的繁文缛节不少,臭讲究多。然而,与皇宫比起来,外面的那些规矩根本算不得什么。太监不但要在语言上遵守规矩,还要在行为上遵守规矩,小到在宫里走出的每一步的距离,大到见了皇帝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这都是一套学问。
其次、是官僚背景。
这也是小太监要学会的必修课,内宫与外廷截然不同,俨然一个自成方圆的小世界,当太监的已不能“尽人事”,所以,他们的人生追求就只剩下权力和金钱了。想要获取这些,单凭皇帝的打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必须找到宫外的“摇钱树”。
这些“摇钱树”大多是那些京官或地方官,在《清俾类钞》中我们能看到不少关于地方官行贿的桥段,时人对此早已司空见惯。每逢进京述职,这些远道而来的地方官都会给大小太监一笔“敬”,了解了官僚背景才能更自如地捞钱。
最后、便是处事之道。
其实,这才是太监必修课中最重要的一门,与皇帝后妃相处,一定得知道怎么做才能讨他们的欢心,起码不能像个木头人一样。与同僚之间也要处理好关系,宫里的形势复杂,想要在这里混下去可千万不能得罪人,否则,被哪个太监摆一道,恐怕自己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在此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清朝太监的例子,就会知道太监这行为什么需要领路人了。
刘太监的工作是专门为光绪帝剃头,虽然,他的职务不高,但是,在太监里的地位比较高。给皇帝剃头的规矩十分繁琐,每个月初一、十一、二十一这三天,他都要雷打不动地拿着工具伺候着。剃头的时间被掐的非常精准,肯定是太阳升到东南角的巳时,多一刻少一刻都要挨罚。
如果太监迟到了,会发生什么?
时间迟了,就有“兴隆到顶”的意味,就是大清的气运到头了的意思。在繁文缛节特别多的古代,这无疑是相当要命的。在剃头时,太监与皇帝旁边会站着一个拿着佩刀虎视眈眈的侍卫。太监只要有什么异常举动,那么侍卫便会立马掏出刀子,“咔嚓”。
刘太监必须用右手拿剃刀,且整套工作要“悬空”进行,他不得以除剃刀之外的任何身体部位触碰万岁爷的龙顶。一般在理发时,理发师总会用一只手固定顾客的脑袋,这种情况在宫里是不允许的。手按龙头,那也是犯了忌讳,仍要“咔嚓”。


其次,不论刮头发还是刮胡子,太监只能顺着万岁爷毛发的生长方向来刮,且不能逆着刮,否则,就是刮了龙的逆鳞,依旧“咔嚓”。小心翼翼地情况下,人难免喘粗气,但在为皇帝理发时切忌大喘气,不能将污浊的空气喷到龙头上。如若不然,结果你懂的。
在一本回忆录中,作者采访了这位隔三差五便有“咔嚓”之忧的刘太监,据他说:“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每次剃头都战战兢兢,当一次差下来,两条腿都是软的。”他的手艺,自然是上一位剃头太监传下来的,野史中宫外的剃头匠给皇帝剃头当然纯属谣言了。
可以说,如果没有师父领进门,恐怕再高超的手艺都免不了被“咔嚓”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51f2d3d8f98cf6ffd27038b3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