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上的谚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 成语 ,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谚,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时令谚语:指反映岁时节气或某些节日风俗惯例的谚语。如“春到寒食六十天。”指出从打春到寒食节的时距。“端午佳节,菖蒲插壁。”指的是农历端午节那天,各家悬挂菖蒲以祈求康宁的习俗。“春打六九头。”说明了立春的时间。生活谚语:事理谚的一类。指反映各种生活常识、生活情趣、养生方法的谚语。包括衣食住行,育花养鸟等内容。如“冬不极温,夏不极凉。”告诫人们冬夏着衣要适度,不可过暖过凉。“千滚豆腐,万滚鱼。”是说豆腐和鱼需要长时间熬炖,滋味才能进去。“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说明了乐观对健康长寿的重要。常识谚语:谚语的一类。指总结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种知识的谚语。它涉及的方面很广,有天文、地理、时令、节气、花鸟虫鱼等多方面。如“三月三,脱了寒衣换单衫”是时令方面的;“大卯出来三卯撵,三卯出来亮了天”是天文方面的“;气气恼恼成了病,快快活活活了命”是身体保健方面的。道德谚语:事理谚的一类。指反映广大人民道德观念的谚语。如“人穷志不穷”、“浇花浇根,交友交心”等。有些传统道德观念在今天已经过时,如封建社会中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的道德观念亦在谚语中得到反映,如“见先进就学,见落后就帮”等。生产谚语:谚语的一类。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总结生产经验和规律的谚语。农林牧副渔,都有自己的谚语,而农谚的数量最多。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劳动人民也很早就创造了反映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这类谚语早在汉代的《四民月令》、《田家五行》、晋代的《毛诗草木虫鱼疏》、北魏的《齐民要术》等古书里就有记载。生产谚语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哲学谚语:事理谚的一类。指对事理进行高度哲学概括的谚语。它往往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说是非、讲道理。着重于阐明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哲学原理,多用陈述的语气。如“没有高山,不显平地”,说明事物之间的差异,只有通过比较才能鉴别显示。又如“射箭看靶子,弹琴看听众”,说明做什么事都要看对象,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有些哲学谚语由于受到世界观的影响或其他限制,而错误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就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等等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树靠人修,人靠自修。人要文化,山要绿化。满瓶不响,半瓶咣当。人怕没脸,树怕没皮。恶人怕斗,恶狗怕揍。瓜地挑瓜,挑得眼花。若要公道,打个颠倒。三等四靠,倒了锅灶。赌博(方言音“八”)赌博,越赌越没(方言音“吗”)。不气不愁,活到白头。人懒病多,身勤力大。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脏生虱子懒生疮。饥不暴食,渴不暴饮。酒多伤身,气大伤人。好饭莫饱,饭后莫跑。残花没人戴,自夸没人爱。饿了糠也甜,饱了肉也嫌 ;小时偷针针,大了抽筋筋。人越闲越懒,嘴越吃越馋。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不怕不识货,单怕货比货。脑越用越灵,刀越用越明。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坐卧不迎风,走路要挺胸。看病不忌口,坏了医生手。冷天冷在风里,穷人穷在债里。吃了人的嘴软,拿了人的手软。别看人的衣服,要看人的肺腑。奉承你是害你,指教你是爱你。若要精,人前听 ;若要会,先受罪。树以结果出名,人以奉献出名。勤快人产品多,懒馋人谣言多。大吃大喝一时香,计划吃用日月长。节约好比针挑土,浪费就像水推沙。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皮黄。夏吃萝卜冬吃姜,胜过医生开药方。独木做不成梁,块砖垒不成墙。跟上好人学好人,跟上巫婆会跳神。相敬相让吃不了,争争抢抢不够吃。为人不做亏天事,半夜不怕鬼叫门。吃一堑,长一智。 人穷只怕志气短。 前人栽树后人凉。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不见高山,那知平地。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算算用用,一世勿穷。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养儿防老,积谷防荒。 远亲不如近邻好。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4f5fef76f38b5c8497c37fe9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