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南泥湾开荒?


南泥湾开荒是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内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南泥湾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建设,特别加强了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建设。
1992年4月,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扩展资料
1943年2月,西北局高干会议上,毛泽东亲自为该旅4位领导干部题词,给王震题词“有创造精神”,并嘉奖了三五九旅全体将士,命名为“发展经济先锋”。
同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萧三、艾青、田方等致慰问词。
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唱道:“陕北的好江南,鲜花开满山,开满(呀)山;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从此脍炙人口的名歌南泥湾诞生,后经著名歌唱家郭兰英一唱,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得家喻户晓,都知道陕北还有个好江南--南泥湾。

南泥湾开荒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当时还叫做八路军的军民在南泥湾开展的农业大生产运动,简称为南泥湾开荒。南泥湾开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精神,也激励了更多的中华儿女战胜困难的决心。

一、开垦荒地,种植稻田
南泥湾开荒事件发生在1941年,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中国正处在内战爆发的时期,当时中国的长期内战,导致农民不能够安居乐业,很多地方收成也很低。所以三五九旅的八路军接到中央共产党的命令,奉命去进入南泥湾地区开荒种地,为农民开拓耕地,提高粮食产量。他们在南泥湾这样恶劣的地质条件下,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凉的南泥湾,变成了稻香地,南泥湾在八路军的开垦下成为了陕北地区最著名的农作物基地,当时的农民对南泥湾的称赞都是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可以见得八路军在南泥湾付出的辛劳和努力,以及为民服务的共产党精神。

二、南泥湾精神时代传承
南泥湾开荒的事件被农民传颂,南泥湾精神也被共产党传承了下来。因为共产党在困境中用头脑思索出路,用双手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发展耕地的行为,被后世称为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的本质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初到达南泥湾的时候,没有地方住,八路军就露营,搭建简陋的草屋,粮食不够吃,他们吃野菜、打猎,没有衣服,他们就光着膀子多干活来抵御寒冷。这种在艰苦中不服输的精神是值得后世之人学习的。而南泥湾开荒的成功,也为八路军前线作战提供了充足的粮食物资,从此之后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导路线,利用军队为农民开垦荒地,为农民寻得更多的粮食收入,解决了中国粮食短缺的重大问题。

南泥湾开荒就是八路军在南泥湾地区利用自己的双手将荒地开垦成农作物生长的基地,并且都分给了农民种植,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也凝聚成了南泥湾精神,被世世代代传颂下来。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4e94136d21cf1acb1a7a6070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