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先有的端午节,还是先有的屈原跳江?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所以是先有端午节,后有屈原跳江,只不过后来也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相当于二者后来合二为一了,同时因为屈原跳江,为了纪念,才多出了一些仪式来

应该是先有端午节,然后才有屈原跳江的故事。
端午节其实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那个时候这个节日的名字并不叫作端午节,它的名字叫做夏至节。这个节日主要是为了迎接夏天的到来,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和祛暑的活动。

到了西周的时候,在这一天又开始融入了龙的元素,所以就有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惯。其实粽子在那时是用来祭祀用的,端午节的时候大家会把包好的粽子投到江里,这是为了给江里的蛟龙喂食,为家人祈求平安。

后来到了西汉时期,端午节的意义才发生了改变。屈原在当天投江自尽后,楚国的老百姓都非常的伤心,大家纷纷赶到江边去拯救屈原。还有不少渔夫自己划着船想要去救他和打捞它的尸体。一个渔夫为了防止屈原的身躯被鱼虾蟹吃了,所以就把饭团丢到江里希望喂饱它们,这样就不会咬食屈大夫的身体了。
当地人看到了这样的做法所以就开始效仿,后来还有一个医师抱着雄黄酒倒在江里,说是要把江里的蛟龙灌醉,这样就不会伤害屈原了。当地人在丢饭团的时候又担心会被蛟龙给吃了,所以就用树叶把米饭包起来。所以粽子就因此而得到了。

现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习俗都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之前虽然已经有端午节的存在了,但是它的意义并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且它当时的名字也不是叫做端午节,只是在屈原跳江之后才慢慢的稳定了这个节日的名称。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4e1f7acc94e2e3afde0a659b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