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地区风俗都有哪些?


  1 宴席  谈谈福州传统宴会中的礼俗和禁忌  语言上的客套。设宴请客,客人来了,主人多说“劳驾,劳驾”,客人呢?遇寿庆抱拳说“拜寿”,时髦的说“健康长寿”;其他的喜庆均统说“恭喜”,唯丧宴,客人以肃然不语表示哀痛为佳,低头紧握主人的手,至多说一声“保重”,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甚至“无声胜有声”。在宴会上,主人劝酒说“请重酌”,“没好菜,给侬骗啦”(因为收人家红包,只好谦说“骗”了);客人说“吃好了”,不说“吃完了”(不吉利)或“吃真饱了”(粗鲁)。  宴中的待吃和不吃。福州的寿宴和其他喜宴必有一碗太平燕。太平燕谓大菜,出大菜要放鞭炮,放过鞭炮还要等待主人来敬酒,在这之前是不能动筷的。有小孩不懂规矩的,大人就会制止,这是待吃。不吃呢?不吃是最后一道“全头鱼”。全头鱼“有头有尾”且象征有余,岂能吃掉?不吃,最后由主人收起,作喜庆后期的“饭配”(下饭菜)或送邻里亲友共享。  盘碗碟的重与不重。婚丧两种宴席,吃完一道菜,盘碗碟皆不能重迭,工作人员来收时也不能重,这是怕触“重丧”和“重婚”的彩头。除此以外,其他的大多可以重。  菜肴中宜与不宜。婚宴和添丁“弥月”宴等不能上鲳鱼,不论桔汁鲳、炖鲳都与“娼”谐音,故不宜;丧宴必须有一碗羊肉,俗称“羊肉袋”,因羊懂哺乳之恩,有跪着哺乳的举动,所以食羊肉表孝心。喜宴要有一碗太平燕,现在的寿宴第一碗是炒线面。面与命谐音,吃炒线面象征长命。  “依奶”(母亲)不能“做八十”。福州有一句骂人的话叫“依奶做八十”,所以为母亲做生日不是七十九岁就是八十一岁;即使每年都做的,八十岁这一年也不做。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福州话中八十与“拔直”(死亡)谐音,做了八十便意味着“拔直”。其次,传说罗隐的母亲生前十分悍恶,死后被关入地狱,时年八十岁。  2 生活例习  福州习俗喜讲“三”  福州人喜红忌日  写“火”字忌用正贴  行走觑路忌“路踢”  穿衣何以多禁忌  只讲“好”而忌讲“完”  晾衣挂裤要避目  大门加避路直冲  扫地忌由内扫外  大厅各房应均衡  大宅最忌无后门  院内栽花忌出墙  打标为记齐守约  桃花不能插花瓶  “不买一个枕头”释  庭院不栽夹竹桃  门悬仙人掌握图吉  风筝忌落他人屋  杨梅不得送亲家  鞭炮不能断断响  灶口多喜朝向西  夜间叫人不叫名  饭碗忌用筷子敲  猪舌卖音称“猪赚”  牛肉何以多忌食  燕窠结梁应保护  忌将扁担当柴烧  度绳门扇使篾箍  度绳岂能做“细索”  拾“字纸”和“字纸炉”  石压失物做标记  渔家作客不翻鱼  渔家鸭蛋讲“太平”  鲳鱼忌请亲家母  婚嫁喜庆  从“六礼”衍生婚俗  男女当婚先“起帖”  三查六问选联姻  上盘礼和下盘礼  纳彩俗称为“答帖”  喜日要送“日子单”  洞房挂帐铺眠床  男家迎亲和接亲  从伴娘到男、女伴  男家亲迎新人来  外甥先来接新人  新人入门公婆避  新娘入门先坐厅  新娘出厅见公婆  婆婆加添“四季花”  伴娘喝彩下灶前  婚宴席上补见礼  婚宴席上茶三巡  婚宴全鱼留主人  新房要摆五子碟  洞房坐床和“合卺”  婚宴夕请“佳期酒”  客歌诗敲洞房门  婶母妗婆看嫁妆  洞房花烛亮天明  新娘试厨煮豆腐  亲戚朋友赠“花饼”  出阁之前先“试妆”  出门酒和回门酒  请回门和请简酌  新郎在岳家被“撮食”  元宵送灯盼添丁  嫁后过节不留宿  分娩期间食有忌  分娩三日才开奶  婴儿三旦“缚手关”  外婆“鸡米”挑头担  贺人添丁赠鸡面  三旦酒和满月酒  婴儿忌“称重讲肥”  婴儿多穿百衲衣  婴儿剃头分喜糕  婴儿择日抓周礼  祝儿健步“割脚筋”  外婆送来“状元灯”  牙牙学语先“领名”  婴儿穿戴绣“虎头”  乞拜神为寄儿女  做寿、禳寿和避寿  祝寿喜选“寿桃包”  生日吃碗“太平面”  做寿一起不能断  “送十”礼品要“十全”  3节庆日:  亨崇说,早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君之前,福州人便开始为新年而忙碌。按福州人传统,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便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的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侯亨崇说,这样一瓮食品,不仅是团圆饭桌上的佳肴,往往还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底。  到了除夕,吃团圆饭前,福州人都要先祭祖,在众多祭品中侯亨崇对马蹄和年糕的印象最深刻。马蹄长在田地里,生命力很强,以马蹄祭祖,有希望祖先保佑有关人家后继有人的含义。  福州人的年糕跟本地市场常见的年糕不同,它的大小犹如一个托盘,口味也不一样,所以每年福州会馆都会替会员订制年糕,好让乡亲能品尝到别具福州风味的年糕。  祭祖时年糕得切片油煎,然后盛在盘里摆上供桌。福州人很重视年糕,除了祭祖,年糕也是团圆饭桌上的一道饭后甜品,即使不吃,饭桌上也少不了它。此外,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也是福州人团圆饭桌上的美味食品。  福州人还有一个颇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要用卫生纸替小孩抹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  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饭是盛在一个竹篾编的容器中,当中要插一朵纸红花,周围则插上筷子,有向天祈福之意。  根据传统这天福州人还要吃一碗太平面。那是用红糟鸡鸡汤泡的面线,面里还要加两个鸡蛋,现在也有人以鹌鹑蛋取代。顾名思义,太平面是吃平安的。  侯亨崇记得,福州人的元宵节也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福州春节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算起  那天要祭灶,但是福州的小年是腊月29(就是除夕前一天)  除夕晚上要留下一碗饭(意为年年有余)  初一人们不喜欢出门,呆在家里  初五要拜访老师  春节的习俗: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还有爆竹,年糕,初一早上的长寿面我就不说了.  4 谚语习俗(这个要好好学习,不然被人骂了也听不懂)  福州俗语、谚语:  十八岁见二十四代。(不懂又乱说)  棺材料做牙签。(大材小用)  贼去了关门。(亡羊补牢的意思)  安眠药落腹。(吃了定心丸)  鼓楼前拾柴配。(喻好友关系)  没水泅九铺。(一铺十华里,喻人机灵,办法多)  斧头打凿凿打柴。(一级给一级下任务,施压力)  过桥扔拐,船过水没痕。(忘恩负义)  企(站)高高山看凡间北子落难。(袖手旁观,见死不救,见难不帮)  乌犬偷吃白犬当罪。(喻替死鬼)  头发青甲(相处)到头发白。(夫妻白头到老)有嘴讲别人,没嘴讲自家。(对己宽对人严)  鸭
农历二十三,福州的小年其实是从今天开始。过小年也就是"祭灶",通俗一点说“祭灶"就是各家各户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要拿好东西招待,但是怕他上天的时候一身的酒气惹玉皇大帝不高兴,醉醺醺得胡乱汇报,因此在送他上天的时候只拿水果、蔬菜等素食给他吃,叫作‘祭素灶’,这是在农历廿四,在农历廿三,人们就会拿好酒好菜招待这个一家之主,叫作‘祭荤灶’。”因此福州的祭灶一般分两次,这种习俗在全国都十分特别。祭灶的时候,甘蔗和荸荠是必不可少的,有“甜甜蜜蜜”的含义在其中。祭灶完毕还要抓把糖涂在灶门口,意思是把灶王爷的嘴巴粘住,让他少说话,以免言多必失。  过去,在祭灶的时候,孩子都会唱着一首童谣:“祭灶祭胡涂,灶前一个铜香炉,元宝是侬褙,金裤是侬糊,灶君上天讲好话,灶妈落地保佑侬,保佑侬爹有钱赚,保佑侬奶有钱长,保佑侬哥讨兄嫂,保佑侬读书变聪明。”    在小年前几天,老福州街头巷尾都会响起“卖花脸壳(假面具)”、“卖灶君花”的叫卖声。“所谓‘灶君花’就是红彤彤的木刻印制的灶王爷画像。祭灶完毕,旧的‘灶君花’要撕下来火化,贴上新的,以示送旧迎新"。祭灶之前,外祖父母要送灶糖、灶饼和花面壳(化装面具)给外孙、外孙女。有几个就要送几包。老人们的说法是,戴上“花脸壳”瘟神就看不到孩子的面目,能保佑平安,表达了他们对小辈的爱护。“有得吃,有得玩,祭灶已经让孩子感受到过年的乐趣了。”小时候的记忆犹新,忘记了有荤素之分,吃年糖年饼却不会忘。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3a318652f9b16b2dcdb909d8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