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塞驴毛"的典故如何来的?


耳朵里塞驴毛没有出处,是一句民间歇后语,后一句是说不通,听不见,装聋。意思是别人说话,听不见。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扩展资料:
歇后语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进;
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黄牛肩脚――不负责任;
老鼠上街――人人喊打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林冲棒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耳朵里塞驴毛"没有出处,是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意思是:别人说话,听不见。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俗语是熟语之一,指约定俗成,广泛流行,且形象精练的语句。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引注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名著中的名言警句。
从狭义来看,俗语是具有自己特点的语类之一,不同于谚语、歇后语,但一些俗语介乎几者之间。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句、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扩展资料:
俗语范例:

1、八字俗语;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自家人不说客套话;
话走到哪儿,算到哪儿;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这一回胜过那一回;
会干得不如会说的;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2、十字俗语;
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俗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俗话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30ace5c5d43c90a014735d71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