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茅厕吃百家饭是哪里习俗


  大多地区的农村都有这个习俗,因为人们认为吃百家饭可以驱邪除病。  百家饭,旧时大江南北汉族民间生育习俗。有两种形式:一是婴儿出生后,其祖母向村邻象征性地讨取五谷杂粮,碾成粉末后熬成粥糊,供产妇食用。  解释一  四川方言里,百家饭是指,初生的小孩,经常在朋友、邻居家里吃东西,而且吃的家数很多,故称“百家饭”。  解释二  后,“百家饭”泛指人数多、品类齐的饮食等。也有人借此义,举办一些活动,凝聚人心。  解释三  也指,乞讨,吃百家饭的,意指,乞丐,乞讨者。  解释四  百家饭是汉族民间习俗之一。  也许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汉族民间保佐婴儿成长的风俗除穿百家衣之外,还有给孩子吃百家饭的习惯。凡是对孩子比较溺爱的人家,农历正月初一那天,爷爷抱着未满周岁的的孙子,佯装乞丐模样,手执破碗,沿街乞讨。乞饭的人家以100家为宜。他们将讨来的馍、菜、米烩在一起,煮成稀饭,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孩子就可受到百家的庇护,免除灾难。吃过百家饭后,孩子的奶奶要蒸100个铜钱大小的麦面馍,用篮子挎上,沿村庄或街道漫步,凡遇到小孩,就要送一个小馍给他。这100个小馍分给100个小孩。馍发完后,灾难也就让别人嚼完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平安健康,长大成人。此俗称“嚼灾”。  这种习惯在汉族民间有一定的广泛性,不管认识与否,凡遇上求饭的祖孙,人们都会慷慨相助,凡碰上发馍的老人,人们也乐意收下.  解释五  百家饭也可以谐音柏家饭,柏为多音字.  【字目】柏  【拼音】bǎi bó bò  汉族汉族民间育儿旧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幼儿若长期体弱多病不愈,家人即用红布缝制一个大口袋,由父母或亲人,拿着口袋向邻居挨门乞讨,用讨来的一百家粮食,煮饭喂病孩。汉族民间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病害,使小孩身体健壮。在汉族民间习俗里,吃百家饭能消灾解难,以求百家的祈福.

童年忆趣(一)百家饭在乡下农村,像我们这种出生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男性,没吃过“百家饭”的很少见。吃“百家饭”是一种本地习俗,听起来好奇,可实际上有点恶心,一般是掉进过“茅肆”(本地方言,指茅厕)的孩子洗净后向周边邻居“讨”来的米做成的饭。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记不大清楚了,现在又不好意思向家乡的老人们打听,不过那段经历今天看起来倒十分有趣。小时候,乡下的“茅肆”都是圆状砖砌的,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生产队”(现在的村或组)做在交通较为便利地段的,大得很,周围什么遮护也没有,便于积肥和转肥(过去没有化肥,一般积牲畜粪便),俗称“敞口茅肆”;一种是家用的,比较小,条件好点的家庭便在周围用柴草扎或用废砖码一个一米多高的围栏,有的还想法挂一道布帘,条件差点的就什么也没有,也是“敞口茅肆”。这种“茅肆”解决问题起来比较方便,可掉进去也容易。白天,急了,难免脚站不稳,一滑就进去了;玩游戏捉“迷藏”,躲急了,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网“知了”时,有时退着退着就忘了“知了在前,茅肆在后”,“知了”没网着,倒湿了一身臭。晚上,吆三喝五的约几个朋友赶电影或闲逛,想超近路,一不小心就会掉到“敞口茅肆”中去;有时起夜急了,也有“人失足,马失蹄”的机会发生。我掉进去过只一回,不像只大我几个月的表哥,两天连续干了两次,网知了的教训还没汲取,马上又拉椅子做“拖板车”的游戏退进去了。我那次纯是内急搞的“下盘不稳”造成的,爬出后马上跳到屋后的塘中反复洗,直到婆婆拿我“三爷”(父亲)威胁我,才“羞答答”的换衣,“羞答答”的挨家串户“讨米”,“羞答答”的吃婆婆单做的“百家饭”。长大后,条件逐渐好起来了,大多家用的“茅肆”都改造成“男女有别”的了,没有改造的也做起围栏了,公家的“敞口茅肆”也随着分田到户而“功成身退”被填平了。如今的孩子掉进去的危险消失了,想掉进去都难了,吃“百家饭”的习俗也随之湮没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81ada58abece11b87ad1e4c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