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的由来


伴随着赵本山团队之中的宋小宝、赵四儿等人的走红,东北二人转也再一次的走入了大众的眼帘,二人转演员的风趣幽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只需要一个动作就能将观众逗得捧腹大笑。那么东北二人转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起源地――东北二人转在历史上有很多次的称谓,二人转是流传于东北民间的一种走唱的艺术形式,根植在东北人的内心之中。基本上在我国的黑龙江、辽宁、吉林境内流传,主要的特色来源于东北的秧歌与河北莲花落。二、历史背景在白山黑水之间,游牧民资、满族、蒙族都扎根的生活在这里。康熙年间,“封关”政策十分严厉,汉人是绝对不允许进入关东的。奈何在康熙的满清盛世之后,清朝的实力日渐衰弱,“封关”政策也随着国力的减弱而变得名存实亡。尤其是在满清后期,我国更是出现了“闯关东”的大迁徙,也是在这个时候,大批的山东和河北人进入了我国的东北地域,也正是他们将秧歌和莲花落带入了东北,后期被扎根的东北劳动人民逐渐发展成为了如今的二人转。三、二人转名字的来由在康德二年的时候,第一次将东北出现的这种新的表演形式,成为了二人转,在解放之后的第一届音舞大会之上,二人转演出第一次正式的登上了国家的舞台,也是在这个时候,二人转这个名字才开始正式的被所有文艺界的人士所认可,并且越发的响亮。
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最具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将东北农村的特色表演得淋漓尽致,其中所蕴含的酸、色和俗是它最大的特点,后来经过赵本山的另一番演绎之后发扬光大。当然搬上舞台之后的二人转,也有人表示,失去了二人转本身所表达的田间地头的那种乡土味道。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民间文化,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一市。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边说边唱,且歌且舞。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自古以来除辽东、辽西有少量汉人外,以 二人转白山黑水为中心的广袤地区则是少数民族特别是满、蒙等骑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间,清朝实习严厉的“封关”政策,严禁汉人进入关东。康雍乾盛世过后,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国力日弱,加上外敌入侵,“封关”政策名存实亡,导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据《博览群书》2010年第3期(作者毕玉才、刘勇)。二人转这个名字最早见于伪满洲国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东日报》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二人转植根于民间文化,表演台词具有浓厚的乡村特色,俗,色,酸是其最大特点,由名演员赵本山净化为绿色版本之后始得以上台面.由赵本山先生在2000年提出,并以《刘老根大舞台》为基地发扬光大。有人对此表示赞赏,也有人认为其失去了田间地头二人转的乡土味道。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5da08c240e693e9597cc19d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