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的?球弹是怎么飞出去的?影片中炮兵往炮筒中伸进去的像大号火柴...


前膛炮一般是指黑火药滑膛炮,炮尾不能打开,炮膛与炮管一体,炮弹从炮口装入因而成为前膛炮。炮管最初是铸造,后有锻压镗铣。依据工艺水准不同,炮管口径和球形炮弹之间的间隙大小不同,间隙越小要求工艺精度越高火药力量泄露越小射程越远/威力越大。铸造炮在工艺不过关的情况下,炮膛炮管里面可能出现沙眼、气孔,导致结构脆弱,不得不通过加厚管壁的方式提高发射时的安全膛压(以保证威力),清代火药武器以及金属冶炼技术大幅度退步或停滞,因而铸造炮的重量惊人,比如什么八千斤大炮,实则口径、射程、威力则有限,不及外国重量轻得多的火炮。火炮材料,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以青铜为主。炮膛有一细小引火孔,联通炮膛与外界空气,使用时灌注引火药(黑火药)。发射前,炮膛内先填充火药并用长杆挤压坚实,在引火孔灌满引火药,之后从炮口直接放入球形炮弹,或者先放入圆形木板隔离火药和炮弹,以使炮弹更好地获得火药推力。火药最初是散装,后来逐渐发展为定装、分装,用固定大小的丝绸火药包,提高装填速度。发射时引燃引火孔处的火药,火药燃烧至炮膛内,引燃炮膛内火药膨胀做功,产生压力,向炮口方向推动炮弹加速前进直至飞出炮口。(发射药做功,推动弹头加速,直至离开炮口枪口的这一过程,用数学方式精确描述以及推演的理论,叫做内弹道学,是枪炮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同时火炮炮身受到反作用力,整体后座(刚性炮架,那时候没有炮口制退器,整个炮架后座),在陆地上表现为炮车后腿十几步远,然后由炮兵推回来,在军舰上则被绳索勒住炮架,阻尼缩短炮身后退距离,然后通过拉动绳索,使炮架回到发射位置。发射后,炮膛内有燃烧不充分的和残余燃烧的火药、火药包残渣,需要用沾水的拖把伸进去清理一下,避免重新装填火药时候发生火灾等事故。之后重复装填火药,放入推弹板,放入球形炮弹,放入引火药,发射的流程。从炮口探进去的长木杆,有压实火药用的压杆(黑火药作为发射药和炸药性能都很差,压实有助于提高发射膛压,丝绸定装和分装药包貌似不需要压实),有推炮弹进去并顶实的推弹杆(炮弹和炮管间隙越小,炮弹装入时候阻力越大),有发射后清洁灭火用的长杆拖把,总之一门炮需要好几个人伺候。球形炮弹,原因是火炮没有膛线,炮弹飞行中受到空气阻尼作用,会发生弹道漂移,而球形是受力最均匀,弹道特性最好的选择。后来线膛炮,炮弹自旋飞出,就改为尖锥性弹头了。球形弹有实心弹和开花弹两种,受限制于黑火药的能力,木质风帆战列舰时代,军舰对轰,还是以大口径实心弹最为有效,陆军远距离上较青睐大口径开花弹,中小口径实心弹,近距离青睐霰弹(即软铅弹头里面装一堆小弹头,刚离开炮口就变成天女散花,对人员、战马威力不俗可惜射程很短)。军舰还发展出其他特色弹药,比如链弹、杆弹、灼热弹。后来出现的金属定装弹药壳、膛线、后装、化学发射药、制退器等重要火炮技术,是伴随着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和加工工业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前膛炮以及滑膛炮这一理念,并未被完全淘汰。直到二战期间,一些大口径超口径攻城重炮,仍然采用了前膛炮的方式;二战后世界各国坦克炮,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滑膛炮的模式。

前膛炮构造就像一头封闭的管子一样,封闭的一头先放火药,用像大号火柴一样的棍子把火药装实,就像捣蒜一样,然后放炮弹,封闭的一头,边上有一个小孔,通到火药那,插进去一根导火索,点燃,传到火药那,火药爆炸,球弹就被炸飞出去了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27c4071f3f73d9f111c72c7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