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什么意思?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流传甚久的俗语。“秀才”指读书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兵”则指没念过书的粗人,因为古代“好男不当兵”,只有老粗才会去当兵。
知识分子碰到老粗,在沟通上会出现几个问题: ――“语言”的表达不同:虽然说的都是同一种语言,但因为二者所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就不同,结果“兵”听不懂“秀才”说的,“秀才”也听不懂“兵”说的,于是秀才就“有理说不清”了。
书人与武夫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难以亲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沟通,硬要沟通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秦始皇焚书坑儒,清初大兴文字狱,基本都是秀才遇到兵、沟通失败造成的惨案。

扩展资料
例外:
能理解同情知识分子的武夫:
魏晋时期,一个叫荀巨伯的名士就用自己高尚的品德感染了前来进犯的匈奴人。
有次,荀巨伯到一个比较远的城市去看望生病的朋友,不巧正赶上匈奴人进犯这个地方。友人对荀巨伯说:”我快要死了,现在也走不动,你赶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吧,不要管我。”
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就是来看望你的。现在遇到危险我就扔下你走了,这是我能做出来的事情吗?”坚持留下来照顾这个生病的朋友。
不久,城池被匈奴人攻破了,城中百姓早已逃亡一空。匈奴兵四处劫掠,很快来到了荀巨伯的朋友家。看见了他们两个,感到很奇怪,说:“我们进到城里后,城里所有人都逃跑了,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还留在这里?”
荀巨伯回答说:“我这位朋友身患重病,我怎么能将他一个人扔下不管呢?请你们不要伤害他,我愿意替他去死。”
匈奴士兵听了这话很受震动,他们没想到中原不但物华天宝,还有这么多品德高尚的忠义之士。匈奴人虽然野蛮,但也敬重上天,讲究义气,他们在荀巨伯面前感觉有点儿理亏,于是就悄悄地撤走了。

古代有“好男不当兵”,只有老粗才会去当兵。这句俗语说的是读书人与武夫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难以亲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沟通,硬要沟通可能还是一件比较费劲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况,更有可能是你们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造成这些这样的局面,就是沟通方式的不恰当,倘若大家一开始就把话说明白了,学会了聆听,生活中的很多误会可能就会避免发生。当然,俗语中说的“秀才”和“兵”都只是人们的主观标签。沟通不畅时,还是要多从自身找原因,或许换个表达方式,换种表达立场,一切都迎刃而解。不过,面对实在无法调和的关系,那就别勉强了。毕竟,这世上存在那么一些人,确实没道理可讲。为什么说不清呢?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种情况:一是对方听不懂,毕竟话语体系不同;二是对方不认同,可能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三是对方耍无赖,压根儿没打算听你讲理,遇到最后一种情况,显然是讲啥都白搭。其实“秀才”与“兵”代表了社会上文化层次不同的阶层,我们有时对不同阶层之间的有效沟通体现出极大的排斥与信任,认知差异如此巨大的二者根本不可能实现顺畅沟通。其实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之心才是造成“有理说不清”局面的根本原因。遇到障碍时,我们要敞开胸怀,张开嘴巴,而不是闭上眼睛与耳朵。如果让彼此都能够说出心中所想,很多尴尬、误解都会迎刃而解。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210e23f4886bc9816067856 [复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