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明朝《科举考生看榜图》反应的是什么现象?


哪有图片?看不到图啊。简单说一下吧,明朝科举考试限定采用八股文形式作答。八股文是一种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明初洪武年,我们的重八兄弟想弄个好出身,据说他曾想列入朱熹的祖制下,但是因为朱熹老人家实在是与他的年代相距太近了,而重八兄弟家里几代贫农,怎么套都套不上去,所以认祖归宗这个事情没办成,但是朱熹老先生仍然被我们的重八兄弟尊奉为圣人,而这八股文,就必须严格遵守朱熹的思想,任何考生做八股文都不准自由发挥,你想想,朱熹老先生就这么几篇著作,而且他是宋末的人,思想和世界观是多么的落伍,所有学子都按照他的思路去学习去钻研,这等于完全限制束缚了当时学子的思想。(清朝是遵循《四书》、《五经》。)当然,即使在这么严苛的条件下,还是有那么几个牛叉的人物能够在八股文的限制下结合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写出旷世奇文。图片看不到,不过既然名为《科举考生看榜图》,这里也可以简单说一些背景。洪武时期的科举制比较完善,也很严格。第一关是院试,考者称“童生”,院试成绩分六等,评最高等的才拥有秀才称号。秀才见官不跪的,也算一个有名望的归宿了。第二关是乡试,乡试可不是一乡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三年才有一次,院试评一、二等成绩的才可以去参加。能够在这一级别过关的,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可以做官的,但是不包管做官,有点像现在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啥工作你还得自己去找。在芸芸众生里能够出类拔萃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这仅仅才是第二关,范进中举的故事知道吧,这老小子中个举就疯了,可见当时的中个举人是多么的难。当然,在这一级考试中的第一名,就叫解元,相当于现在的省状元,也是三元里的第一元。第三关是会试,是各省精英汇聚的考试。先是考选贡生,一般是选300人,也就是从上万的各省精英里面只选300个更精英的学子出来,还只是个贡生。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是三元里的第二元。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个地球人都知道。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状元就是第三元了,谁能连中三元,谁就牛叉。以上三关就是这个时代的莘莘学子们从官之路所要面对的重重关卡。因为这些关卡的难度确实太高,至少比现在考大学难多了,所以楼主说的图里的考生看榜图,考生的样子可想而知啊。另外说一个小背景,我们的重八兄弟对待官员可不算优待。他的那些难兄难弟基本上都被他杀光了,更何况下面的官员呢?据说重八兄弟当政时期,杀官员数万啊,四大名案里他老兄杀起官来是从不手软,揪出一个杀全家,即使有一点点瓜葛的也要受牵连。当时作官的,可是个个胆战心惊,如果看见锦衣卫带队来到家里,那基本上就可以交代后事了。以上全是手打的,快累死我了。虽然因为看不到图没办法用什么文字去描述这个图,但是有这些背景在这里,楼主应该能够了解了吧!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203dcbc6170b948fa63dda94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