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佛教的谚语,急急急,谢谢


不调饮食,则病患必生;不阅三藏,则智眼必昧。藕益大师《阅藏知津叙》[今译]不调理饮食,那么病患就会产生,不阅览三藏经典,那么智慧之眼就会蒙昧。 法譬如水,能洗 诸有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无量义经》[今译]佛法就像用水一样,水能洗除污垢不净之物,象井水、江水、河水、溪水、海水。都能冼去各种污秽。佛法之水也是也此,能洗去众生的各种烦恼污垢。▲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法句经.教学品》[今译]如果能活一百岁,却去学不好的东西,还不如活一天,却勤奋追求真理。▲ 朱元璋谓学书须是专一于是,更无余好,方能有成。而予闻古之善琴者,亦谓专攻三二曲,始得入妙。斯言虽小,可以喻大。佛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是故心分两路,事不归一。情专志笃,三昧速成。参禅念佛人不可不知。[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今译]米元章(朱芾)说:学习书法必须专一于书法,不要再有其它爱好分心,方能有成就。我听说的古代善于弹琴的人,也说必须专攻二三只曲子,方能进入精妙的境界。这里说的虽是小事,但也可以借喻大的方面。佛说把心集中在一个地方,那么没有办不到的事。所以说,心意开了岔,事情也不能成,心性专一,志向坚定,三昧就能很快得到。参禅和念佛的人,不可不明白这个道理。▲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没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百喻经.欲食半饼欲》[今译]有一个人因为饥饿,就吃七枚煎饼。吃到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这人非常后悔,有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个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 是故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予尝谓《六祖坛经》不可使无智人观之,正虑其执此而废彼也。[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今译]当医生的不对症用药而固执地只用一张药方,一定会误人的性命。学佛的人不知众生根基各有深浅不同而固执地执着一部经的义理去诽谤其它经典、宗派,就会误自己的慧命。我曾说《六祖坛经》不能随便给那些没有真知正见的人看,正是顾虑那些浅见的人执着于《六祖坛经》而轻视其它经典教法。▲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藉口菩萨,逐外忘内。[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今译]佛经上说:“菩萨在还没有自度成佛的时候,先就能做弘法利生度人的事业。可是有一些愚痴的人看到这句话就说菩萨只度众生就行了,不用度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就在众生之中。哪里有度尽众生却把自己留下来不度的道理?所以不能以菩萨度众生为借口,只注重向外度人,而忘记了自己内在的修持。”▲ 明教曰:“圣贤之学,固非一日之具,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岁月,自然可成。”《禅林宝训》[今译]明教和尚(契嵩禅师)说:“圣贤的学问,本来就不是一天就可以通足的。白天不够用,用夜晚来继续学习,日日月月地积累起来,自然可以完成。▲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代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普贤行愿品》[今译]在众多的供养之中,法供养是最好的。法供养就是:依照佛所教诲的去修行,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利益,接受众生,教化众生,救护众生,代替众生受各种苦难,精勤修行佛法,积累善业,一心一意修行,而不舍弃菩萨得乐众生的事业,没有一丝一毫舍离求成佛的心。因为一切佛都是尊重佛法的。众生按照前面七种方法去修行,就一定能成佛。如果菩萨修行法供养,就能成就供养佛的功德,像这样修行才是真正的供养。▲ 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慧海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今译]就像鹦鹉只是学人说话,不能明白人的意思,佛经也是传达佛意的,不明白佛意,只是口中念诵,也就像鹦鹉一样,是学舌之人。▲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呜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诺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示,道不失矣。《四十二章经》[今译]一个僧人夜晚诵读迦叶佛遗教经,声音悲切紧张,产生了后悔不想继续修行之心,佛问他:你过去在家里,曾作过什么事?回答说:喜欢弹琴。佛问:琴弦如果太松了怎样?回答说:发不出声音。佛又问:弦太紧了怎样?回答说:弦断声绝。佛再问:如果弦不松不紧正适中怎样?回答说:各种声音都谐调具备了。佛说:出家人学道也是也此,心意如果调整适宜,道就可得了。在修道过程中如果一昧地急躁冒进,身体就会疲倦。如果身体疲倦了,心意就会恼恨,恼恨如果产生了,自然会后悔而不愿继续修行。修行一旦悔退,罪业必定会增加了。只有心身清净安乐,道就不会失去了。▲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华严经.菩萨问明品》[今译]比如有人被大水漂流,因害怕淹溺不饮水而渴死,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又比如有人安排下美食,自己饿着肚子却不吃,于佛法不亲自修行,就算懂得再多也是如此。▲ 假使干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必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华严经.如来出现品》[今译]假如把干草堆积得像须弥山那么大,投一点点像芥子那么大的火种在里面,一定会将干草烧尽。为什么呢?因为一点点火也能燃烧。众生对佛所种的一点点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烧尽自己身心的一切烦恼。▲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禀各异,佛以比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如海一滴,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如彼丛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法华经》[今译]佛平等说法:像同一朵云下的雨也是同一种味道的,随着众生的根性不同,能接受的多少也不同。就如同草木,本质各异,佛用各种比喻,用方便善巧的法门教导众生,用各种言辞,演说大乘法门。对于佛智慧来说,这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佛所说的妙法如同喜雨,充满了世间。一乘妙法,也要随众生的力量去修行。就像树林之中,从药草到大树,随它们的大小和得到的雨量,渐渐地生长得繁茂。▲ 懈怠之人,犹如舂杵,有二种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损坏;二者不能自立,弃地即卧,渐不堪用。《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今译]懈怠的人,就像用来舂东西的杵,有二种事,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一天比一天使用损坏。二是不能自立,丢到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长日久渐渐不能使用。▲ 黄龙谓隐士潘延之曰: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惟专与勤。屏绝嗜好,行之勿倦,然后抒而充之,可尽天下之妙。《禅林宝训》[今译]黄龙禅师对隐士潘延之说:“为圣为贤的学问,不是轻易就能成的,必须通过积累。积累的关键,是专一和勤劳。屏弃断绝其它嗜好,努力地学习而不知疲倦,然后再将学到的东西扩充推广,可以穷尽天下的妙道。▲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竹简随笔》[今译]凭耳朵听闻而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看读所得到的知识广泛。用眼睛看读而得到的知识,不如用心领受,明悟事理而得到的知识更加广博。学习必须用心领悟为主,以目读为次,以耳听为辅助。如果用眼睛读代替心领悟,这已经很浅陋了。如果用耳朵听代替眼睛读,那么就更加浅陋了。▲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法句经.多闻品》[今译]自己懂了一点东西,就自高自大骄傲于人,这就好像盲人手执灯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明。▲ 大觉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历观前辈,立身扬名于当世者,鲜不学词而成之矣。《禅林宝训》[今译]大觉琏和尚说:“玉不经琢磨,则不能成为好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明了妙理。今人所以能了解古人,后代之所以能了解前辈,都因为能够通过学习把好的作为标准,把不好的作为教训。遍观那些名扬当代的前辈,没有不是勤勤恳恳学习而有成就的。▲ 荧邵武谓真净克文和尚曰:“物暴长才,必夭折;功速成者,必易坏;不推久长之计,而造卒成之功,皆非远大之资。”《禅林宝训》[今译]荧邵武对真净克文禅师说:“世间的事忽然暴长的,一定会夭折;很快就能成功的事情,一定很容易败坏。不求长久的计划,而希望去做那些立刻可成的事,这都不是能做大事的资质。▲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法句经.教学品》[今译]在修学过程中,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朋友,与其和愚痴的人在一起,还不如独守正道。▲ 世人耽着处,不舍昼夜。曰:“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耽赏玩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耽 也。“野客吟残半夜灯。”耽诗赋也。“长夏惟消一局棋;”――耽博奕也。古有明训曰:“是日已过,命已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出家儿,耽 者固少,而前后三事或未免焉。将好光阴蓦然空过,岂不大可惜哉。[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今译]世人如果有了嗜好,便不分白天黑夜,把时间功夫都用在上面。古诗中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便是贪恋游玩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便是贪酒的。“野客吟残半夜灯。”这是沉缅于诗赋的。“长夏惟消一局棋。”这是沉迷于游戏的。古人有明训教导我们说:“这一天又过去了,寿命也跟着减少了一天。应当勤奋地修行,好像要救灭烧到头上的大火一样。”现在的出家人贪酒的固然不多,但对其它的三件事沉迷的却未必能免。把宝贵的时光白白浪费掉,实在太可惜了!

和尚打架――抓不住辫子 和尚到了姑子庵――不妙(庙) 和尚看花轿――一场空欢喜 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 和尚的儿子――拣的 和尚的分家――多事(寺) 和尚庙里的老鼠――听的经卷多 和尚庙对着尼姑庵――没事也得有事 和尚训道土――音得宽 和尚拜丈人――没有这回享 和尚养儿子――岂有此理 和尚拜堂――全是外行 和尚的脑壳――设法(发) 和尚照镜子――无计(害)可施(梳) 和尚坐岩洞――没事(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1c05e9deb783e0f2206046d7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