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棉花弹棉絮,弹也弹不起。 这是一个脑筋急转弯,请大家猜猜看。_百度...


机械弹棉花。图/长株潭报滚动新闻记者 周健 红网株洲9月1日讯(潇湘晨报-长株潭报滚动新闻记者 伍婷婷)“蹦……蹦……蹦……”木槌拨动丝弦的韵律合着早上八时淅沥沥的雨声,从一间堆满杂物的小房子里传出,“弹棉郎”易传万戴着口罩,用弹花槌轻拨刚打好蜡的丝弦。 这是个特别的日子,有人嫁女,希望他用老式手工弹棉为新娘弹一床被子。 易传万是四川广安人,出师弹棉花30多年,后来使用机器作业,这次是他近10年来,唯一一次用老式手工弹棉絮。 1980年,15岁的易传万初中毕业。当时家乡年轻人都流行学门手艺,这样可以赚钱娶老婆,于是,他提着酒、肉、烟,带着敬师钱(拜师钱)跟比自己大几岁的师父学起弹棉花。 做弹棉花的生意并不复杂,背一张弓选择一个村子吆喝“弹棉花”,如果别人需要,就会应一声,然后师父就带着他去别人家把东西卸下。 “那时候跟着师傅去乡里弹棉花,主人特别热情,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拿出来。”易传万回忆起当时弹棉花的时光,他说那个时候,每到一户人家都会呆上一两天,吃喝睡觉都在主人家。 易传万从角落里拿出茶籽树做的弹花槌,再次将支弓的竹子绑在腰上。他左手持弓,右手拿弹花槌,槌落声起,只见弹弓上棉絮轻舞,厚实成团的新疆棉经过几番拨弹,变得均匀轻柔,竟蓬得老高。 “我当学徒那会,师父只让我拿着钩子钩棉花,把成团的棉花钩开、钩碎。”他说,那时候师父用功弹棉花,他觉得特别霸气,想象着自己出师后也会像师父一样。 1981年,他出师,师父送他一套弹棉花的工具,一张弓、一个弹花槌、两个磨盘。从此,他一个人走南闯北。与妻子结婚后,“听说湖南人喜欢弹棉絮,就选择来湖南看看”。 1992年,他们背着弹弓在株洲市石峰区杉木塘下车,一刻都没停歇就去各大工业区的宿舍大院里吆喝“弹棉絮”。 生意出奇地好,于是他们决定在株洲定下来。于是他们走了东区走西区,然后转向南北区,这一做就是20多年。 这些年,他亲历了四次弹棉机器的变革,从1995年的小型木机器到1998年稍大一点的铁机器再到2003年打毛线用的机器换成现在的吸尘梳棉机。 即便如此,师父送的那个弹弓他都舍不得丢掉,“这是我弹棉花生涯里最值得纪念的部分,虽然现在机器操作多一些,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拿起手工弹弓来弹棉花。”易传万神情凝重的看着用了31年的弹弓,皱了皱眉头。 流行弹棉花的那些年,易传万每年都带一个徒弟。那时候虽然活儿不多,但工价高,有吃有喝,有时主顾还能给个红包。所以大家都排着队来做他徒弟,“亲戚朋友都要学”。 31年来,他总共带了13个徒弟,现在徒弟们都自己单干,生意还不错。可是他们都不用手工弹棉花了。“他们把我送的弹棉工具都丢得差不多了。”易传万觉得有些寒心。 刚来株洲时,生意是很不错的。九几年的时候,他们夫妇弹棉花不仅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且日子过得不错,甚至可以花钱在株洲买栋房子。 可现在,虽然旺季(秋冬季)的时候每天可以接七八床被子的活,但是每床30来块钱,除去水电、棉花这些成本,每天最多挣100元。 “现在物价高啊,儿子读书的钱都要努力挣才行。”易传万透过小窗户叹了口气。“还不如别人一天打工挣的钱了。”妻子附和着。 易传万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在株洲上完高中出去打工了,现在只要负担11岁的儿子。他们在株洲买不起房,夫妻俩商量着,趁着现在还能干活,多挣点钱,等儿子上高中不要他们管了,就回老家。 “如果儿子读书不行的话,这么好的手工艺想让儿子继承吗?”周先生问道,“棉花会越弹越少的,我们不希望他继承,想让他做点别的。” 机械弹棉花。图/长株潭报滚动新闻记者 周健 红网株洲9月1日讯(潇湘晨报-长株潭报滚动新闻记者 伍婷婷)“蹦……蹦……蹦……”木槌拨动丝弦的韵律合着早上八时淅沥沥的雨声,从一间堆满杂物的小房子里传出,“弹棉郎”易传万戴着口罩,用弹花槌轻拨刚打好蜡的丝弦。 这是个特别的日子,有人嫁女,希望他用老式手工弹棉为新娘弹一床被子。 易传万是四川广安人,出师弹棉花30多年,后来使用机器作业,这次是他近10年来,唯一一次用老式手工弹棉絮。 1980年,15岁的易传万初中毕业。当时家乡年轻人都流行学门手艺,这样可以赚钱娶老婆,于是,他提着酒、肉、烟,带着敬师钱(拜师钱)跟比自己大几岁的师父学起弹棉花。 做弹棉花的生意并不复杂,背一张弓选择一个村子吆喝“弹棉花”,如果别人需要,就会应一声,然后师父就带着他去别人家把东西卸下。 “那时候跟着师傅去乡里弹棉花,主人特别热情,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拿出来。”易传万回忆起当时弹棉花的时光,他说那个时候,每到一户人家都会呆上一两天,吃喝睡觉都在主人家。 易传万从角落里拿出茶籽树做的弹花槌,再次将支弓的竹子绑在腰上。他左手持弓,右手拿弹花槌,槌落声起,只见弹弓上棉絮轻舞,厚实成团的新疆棉经过几番拨弹,变得均匀轻柔,竟蓬得老高。 “我当学徒那会,师父只让我拿着钩子钩棉花,把成团的棉花钩开、钩碎。”他说,那时候师父用功弹棉花,他觉得特别霸气,想象着自己出师后也会像师父一样。 1981年,他出师,师父送他一套弹棉花的工具,一张弓、一个弹花槌、两个磨盘。从此,他一个人走南闯北。与妻子结婚后,“听说湖南人喜欢弹棉絮,就选择来湖南看看”。 1992年,他们背着弹弓在株洲市石峰区杉木塘下车,一刻都没停歇就去各大工业区的宿舍大院里吆喝“弹棉絮”。 生意出奇地好,于是他们决定在株洲定下来。于是他们走了东区走西区,然后转向南北区,这一做就是20多年。 这些年,他亲历了四次弹棉机器的变革,从1995年的小型木机器到1998年稍大一点的铁机器再到2003年打毛线用的机器换成现在的吸尘梳棉机。 即便如此,师父送的那个弹弓他都舍不得丢掉,“这是我弹棉花生涯里最值得纪念的部分,虽然现在机器操作多一些,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拿起手工弹弓来弹棉花。”易传万神情凝重的看着用了31年的弹弓,皱了皱眉头。 流行弹棉花的那些年,易传万每年都带一个徒弟。那时候虽然活儿不多,但工价高,有吃有喝,有时主顾还能给个红包。所以大家都排着队来做他徒弟,“亲戚朋友都要学”。 31年来,他总共带了13个徒弟,现在徒弟们都自己单干,生意还不错。可是他们都不用手工弹棉花了。“他们把我送的弹棉工具都丢得差不多了。”易传万觉得有些寒心。 刚来株洲时,生意是很不错的。九几年的时候,他们夫妇弹棉花不仅可以养活一家人,而且日子过得不错,甚至可以花钱在株洲买栋房子。 可现在,虽然旺季(秋冬季)的时候每天可以接七八床被子的活,但是每床30来块钱,除去水电、棉花这些成本,每天最多挣100元。 “现在物价高啊,儿子读书的钱都要努力挣才行。”易传万透过小窗户叹了口气。“还不如别人一天打工挣的钱了。”妻子附和着。 易传万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都在株洲上完高中出去打工了,现在只要负担11岁的儿子。他们在株洲买不起房,夫妻俩商量着,趁着现在还能干活,多挣点钱,等儿子上高中不要他们管了,就回老家。 “如果儿子读书不行的话,这么好的手工艺想让儿子继承吗?”周先生问道,“棉花会越弹越少的,我们不希望他继承,想让他做点别的。”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14b90ce36743e25726da965b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