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是真性情还是另有隐情?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堂而皇之地将"聪明"两字写在脸上,大智若愚,他们懂得收敛锋芒、低调行事。
虽然苏轼曾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但是楚庄王却是一个例外,他在最初即位时,整日纵情声色、贪图享乐,也不理会朝政。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难成大事,殊不知这只是他的计谋。



如果卧薪尝胆两年的勾践是忍辱负重的高手,那么背负三年骂名与嘲讽的楚庄王就是最佳演员,看似荒谬且没有杀伤力,可令人意外的是,摘掉面具之后的他,却犹如凶猛的野兽。
楚庄王年轻且势单力薄,初掌大权面临复杂国情
春秋时期,楚国是最大的诸侯国,疆域辽阔。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封地的熊渠就自立为王,与周朝相对抗,但是并没有被承认。自楚成王开始,楚国日渐强大起来,到楚庄王时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这都得益于楚庄王熊吕(侣)在位期间的努力。
楚穆王在世时,逐鹿中原,先后灭掉多个小国,将楚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到更大的地区。不过楚穆王死后,国内为了争夺王位,暗流涌动。
万事开头难,楚庄王在继任国君时,楚国就像一个烂摊子。政治腐败、内部斗争激烈,部分大臣勾结皇子企图谋反;周边地区的附属国望风而动,欲趁乱来犯。



就在楚庄王登基前夕,甚至遭到了兄弟的劫持,幸而有人前来相助,才得以逃回楚国都城。这一年他还不满二十岁,就要面对国内种种的复杂政事,分不清身边的人是敌是友,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做。
一般新王登基后,初来乍到,都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来培植自己的势力。单从楚庄王还没上任就被人绑架来看,他身边可能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人,否则绝对不会让国家继承人陷入危险之中。
面对这样的情况,楚庄王内心充满矛盾,很明显楚国急需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主持大局,他身居高位,自当负起责任。然而现实的残酷却令他不得不放弃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时如果强行将一些势力连根拔起,恐怕非常不现实,很容易引火烧身。
楚庄王不是傻子,他知道硬碰硬对自己没有好处,于是选择绕道而行,开始了长达三年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不过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他需要为自己争取喘息的时间,好应付即将到来的暴风雨。



深宫享乐拒绝处理政务,暗中洞察局势以待时机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楚庄王即位后,连一把火也没有烧起来,不但如此,还对烧到自己门前的火不闻不问。
春秋时期有很多的附属小国,像这样的小国家都只能依靠大国存活下去,如果所依附的国家没有能力,就会被其它国家吞并
蔡国是楚国的附属国之一,位于距离荆楚很近的北部地区,公元前612年,晋国出兵入侵蔡国。慌乱不已的蔡国国君蔡庄侯立刻向楚庄王请求支援,结果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回应,最终导致蔡国失守,被迫签署求和条约。
此时的楚庄王为什么没有出面帮忙呢?是因为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兵权根本不在他的手中,想出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在蔡庄侯因为国家沦陷气绝身亡之时,楚国的王宫大殿内却是歌舞升平、热闹非凡,楚庄王正惬意地坐在王位上饮酒作乐,欣赏姬妾的舞姿。



当时的朝政大权皆被若敖氏一族掌控,楚庄王的日常活动都在他们的监视之下,想要有一些行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他只能假装对国事漠不关心,静观其变,暗中寻找可以信任的大臣,在合适的时机下手。
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国内发生大饥荒,社会陷入混乱,这时东部的戎狄趁机入侵,一直在边境滋扰生事。同一时间,其它少数民族政权也横插一脚,带兵攻打楚国,占领了城池,楚军虽然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并没有任何效果。
原本被楚国收服的少数民族部落见状,也纷纷集结军队前来讨伐,一时间楚国边境地区接连告急,他们的军队将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到楚国的都城。
不断有快马加鞭的书信送到楚庄王那里,外面百姓就快要被活活饿死、国家即将灭亡,他却仍旧躲在宫内斗鸡遛狗,从来不过问政事,还命人在宫外挂了"进谏者,杀无赦"的字样。



楚庄王事不关己的态度,令人不禁想起杜牧的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如果所有人对他都是这样的印象,那就再好不过了,这证明没有人知道他真正的计划,玩物丧志是他的伪装和自我保护,只有如此才能骗过那些王位虎视眈眈的人。

楚庄王这样的做法一定是另有隐情的,因为楚庄王并非是一个昏君,他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12698ea1fa8f0bc39da03f8c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