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时期,为啥诸葛亮一定要南征孟获?


话说刘备夷陵惨败后,没脸回成都见群臣,就在白帝城驻扎,第二年病死,托孤于诸葛亮。此时的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内外交困,“益州疲弊”。诸葛亮休养生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终于在夷陵之战后的第四年,即公元225年,国力恢复到可以对外出兵的程度,诸葛亮决定集结大军南征,彻底解决“南蛮”问题。
本来,蜀汉政权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比较友好的,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的很清楚:“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刘备称帝后,对少数民族的态度是安抚,这个政策也很有效,夷陵战争时,少数民族领袖沙摩柯率军助战。但沙摩柯战死后,实力派少数民族领袖孟获横空出世,蜀汉国力空虚,孟获受曹魏政权拉拢,开始作乱南方,使诸葛亮不胜其烦。
那么,诸葛亮南征孟获,仅仅是因为孟获作乱吗?我们看一看蜀汉控制区地图。


从图上看,蜀汉的面积似乎不少,包括今天的陕西南部的汉中谷地一部分、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但我们前面说过,蜀汉政权的核心区是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对南部的统治并不牢固。成都平原空间狭小,发展潜力有限,长此下去,不要说北定中原,即使抵御曹魏和孙吴政权的进攻,恐怕也非常困难。所以,诸葛亮南征,应该不乏拓展蜀汉政权生存空间的考虑。具体说,就是先以武力征服,再实施友好政策,恩威并施,慢慢地带动这里经济发展,扩大蜀汉政权的腾挪空间,以增强与曹魏政权抗衡的实力。


但南征之路注定十分艰险,那里气候湿热,森林茂密,虫蛇遍布,是“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三国演义》用了多达四回的篇幅刻画此次南征,其中虽有不少虚构之处,但南征不易是千真万确的。双方初战,诸葛亮获胜,孟获退到泸水南岸,“尽拘船筏于南岸,一带皆筑土城,依山傍崖之地,高竖敌楼,楼上多设弓弩炮石,准备久处之计。”孟获想凭泸水天险和地形之利坚守,让诸葛亮军队难以久住。诸葛亮的对策是派马岱到泸水下游沙口水浅处渡河,切断孟获粮道。马岱军队见水浅,大半不下筏,就涉水过去,不料都口鼻出血而死。问了土人,原来天气炎热,“毒气正发,有人渡水,必中其毒”。土人介绍说,等到夜静水冷,饱食后扎起木筏才能渡水。马岱依照这个方法果然渡过了泸水,断了孟获粮道。


那么,泸水在哪里?白天真的有毒吗?
泸水就是金沙江,是长江干流的一段,从青海玉树到四川宜宾段称为金沙江(如下图所示),因江中沙土呈黄色得名,也有人认为是产金丰旺而得名,又名绳水、淹水、泸水。


金沙江干流长2308千米,河口平均流量4920立方米/秒。金沙江是典型的峡谷型河流,从石渠到金江街1174千米范围内峡谷连绵,金江街以下仍以峡谷为主,其中云南境内的虎跳峡长16千米,河宽仅30米,岭谷高差达3000多米,落差200米,为世界深峡之一。金沙江以滩多流急著称,仅新市镇到金江街千余千米河段就有较大险滩400多处。干流落差3300米,最大流速7米/秒以上,是我国水能重点开发河段。
显然,如此大的流量和流速,马岱军队想涉水渡江,现实中肯定绝无可能。不过,金沙江水量变化特别大,洪枯水位比值高达19~30倍。其中,7~9月水量占全年的50~60%。根据诸葛亮《出师表》的说法,五月渡泸,相当于阳历6月,如果当年西南季风来得晚,势力非常弱,降水极少,此时金沙江会处于特枯水位,寻找到某个流速缓慢的地方渡河,甚至有些人看上去感觉水浅可以涉水,或许有这种可能。
那么,泸水真的会有毒吗?
虽然金沙江沿岸植被茂密,动植物遗体若发生厌氧分解,可能会产生氨气、硫化氢、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其中硫化氢有剧毒。但金沙江水量大,流速快,即使有微量的有毒气体,也不足以致人中毒。但是,如果是当地其他流速缓慢的河流,动植物遗体在高温下分解,若正好是小盆地地形,有毒气体在河中积累,人下水搅动,有毒气体逸出而使人中毒,倒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诸葛亮后来得胜班师,又到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孟获认为这是猖神作祸,需要四十九颗人头和黑牛白羊祭之才行。诸葛亮自然不肯杀人,就“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新自临祭,董厥读祭文后放声大哭,三军和孟获等众无不下泪,“只见愁云怨雾之中,隐隐有数千鬼魂,皆随风而散”。演义的这段描写当然不足为信。不过,按演义说法,读祭文时间是九月一日,阳历应该是9月底或10月初,那时泸水正值洪水期,水急浪大,渡河困难,演义可能根据现实中这样的影子进行了艺术加工。

因为诸葛亮要确保北伐的时候,自己后方的安全有所保障,不被外敌所侵犯。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03e7a94a0eb1fec15f92d5c0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