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用兵有哪些典故?


清朝大臣年羹尧,字亮工,号奴峰,汉军镶黄旗人。康熙进士,任内阁学士、四川巡抚。因平乱西北及拥立允稹之功任抚远大将,主西北军务。后以功高骄横,滥杀无辜,又谙知雍正帝争位内情,遭劾查办。终被构织罪名九十二款,赐死。
征青海时,行军前,忽传令:“每人携板一片、草一束!”将士皆不解其意。行军中,遇一沼泽地,令各将草束掷入,上铺板片,军行无阻。叛军以此地为险,不料年羹尧率大军突然而至,直捣其巢。征西藏时,夜半时忽闻疾风西来,片刻即息。年羹尧急呼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然有贼人一伙,尽歼之。有人问其缘故,年羹尧说:“风一霎,时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之声。夜半鸟出,必有惊者。西南密林,宿鸟必多,必有贼人潜伏,故鸟惊起。”其兵法之灵变,不愧一时之名将。
“老头子”三字何解
清朝大臣纪昀,字晓岚,号石云、春帆,河北献县人。世为河间大族。乾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学识为乾隆所赏识。曾获罪谪戍乌鲁木齐,后召还。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书成。次年,擢兵部侍郎,后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纪昀体肥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入南书房值班,总是脱衣纳凉。乾隆帝获悉此情,亲临南书房戏之。纪昀与同僚正赤身谈笑,忽见乾隆至,皆仓皇披衣。纪昀近视,乾隆至其前,始见之,已不及披衣,急伏于御座之下,喘息不敢动。乾隆故意迟迟不肯离去。纪昀酷热难耐,探头而问:“老头子去否?”乾隆与众人皆笑。乾隆说道:“纪昀无礼!何出此轻薄之语?‘老头子’三字何解?说得通则可,否则杀之。”纪昀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乾隆大悦。



1:年羹尧在青海统兵作战的时候,有一天夜晚,忽然听到一阵风声骤起,但瞬间却又戛然而止了。年羹尧立即命令偏将带领三百锐卒速往西南方向的密林中歼敌,果然在那里歼灭许多伏兵。次日有人向他请教何以知之,年羹尧笑曰:这个不难理解,其实那阵风声并非是风,是因为群鸟突然起飞造成的,这方圆几里,唯有西南方向有一片密林,若非受了惊吓,群鸟怎么会深更半夜骤然起飞呢?由此可推断必是敌兵去那里设伏了。2:年羹尧刚到青海时,安营扎寨完毕后,忽然传令全军将士:明天进军,每人携带干草一束、木板一片。将士们不晓其故,却也不敢违抗。第二天在行军途中,他们遇到了“塌子沟”,人马无法继续前进。所谓塌子沟就是类似于沼泽的泥泞深坑,人马一旦踏上去就会陷入其中。年羹尧下令每人先将所携干草扔入坑中,再在上面铺上木板,大军顺利通过。当初敌方还设想凭借这道“天险”,坑一坑清军,却不料清军骤然而至,大败而逃。3:年羹尧带兵军法严明、令行禁止。他在军中所说的每一句话,任何人都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在执行中理解”。有一天适逢大雪,他乘坐肩舆到外面去看看,两名侍从分别跟在轿前两侧,各用一只手扶在轿杆上,护轿而行。天气严寒,大雪落在他们手上,手指都要冻掉的节奏。年羹尧同情他们,就说了声“去手”,本意是把手收起来,不用扶在轿杆上。谁料这两位侍从理解错了大将军的意思,当即拔出所带佩刀,砍掉了自己的一只手,鲜血淋漓,年羹尧后悔自己没把意思讲明白,却也已经迟了。(小编按:年羹尧最终的结局,却也正是坏在了军法太严明上,平定青海后,雍正皇帝在宫中设宴犒赏年羹尧等有功将士,因为天气炎热,将士们穿着厚重的盔甲,汗流满面。雍正皇帝体恤他们,下旨道:把盔甲卸去吧。但这些将士们却都像是聋了一般,丝毫不予理会。片刻后,年羹尧说了一声:卸甲。将士们闻令才如同大赦,齐刷刷把盔甲脱了。雍正帝当时那个尴尬也是可想而知啊,年羹尧却笑了笑说:这些人在军中习惯了,只知道军令,不懂得圣旨。从此,雍正帝心里更加坚定了除掉年羹尧的决心。)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xiehouyu/a/0196cfb448621e5015ff03a1 [复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