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拾遗是何意・出自于哪?

“道不拾遗”形容民风淳厚,现在多用来形容社会风气和道德良好。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仲尼为政于鲁,道不拾遗,齐景公患之。春秋时代,鲁定公时,孔子曾在鲁国做过几任官。起初仅做了中都宰,后来升为大司寇(系掌理一国刑罚的官职)摄行鲁国宰相的职务。孔子在当时被认为是最有学问、最有道德的一个人,他在职不过三个月,鲁国的政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民间的风气,也有了极大的转变;连市上售卖猪羊肉的贩子,也自动地取消了讨价还价的恶习,全部统一了价格;路上行人都各自谨守秩序,毫不混乱。在路途上,如果遗失了贵重的物品,不必用严厉的法律制裁,老百姓也知道各自尊重自己的人格,不会据为己有。所以四方的游客都不必惊动到官府,自然就可以取回。这种大家严守纪律的廉洁风气,当时称为“道不拾遗”。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e617601459bff1175a4033f4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