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吸尽西江水的怎么办: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待我一口吞尽西江水,冷暖自知,却不需和尚道。那时,和尚说什么?和尚说:“汝亦如是,我亦如是”。马祖当时向前踏一步,强调的是学佛在于行动。那好,如何“一口吸尽西江水” ?佛开示自证境界,目的在于众生闻之而行,自证自悟。只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自能转业习,证菩提。无上菩提是平等的,菩提路上种种法门没有高,也没有低。学无先后,达者为师,也不能轻视初学者。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可是由于心迷的缘故,我们无法自悟。只有出世间的智慧,才是大智慧,才能够断烦恼、度生死、得解脱、证菩提。若没有智慧,无论修什么样的法门,都没有办法度。“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学习世间法、外道法,得世间的智慧,外道的定力,没有这个功能,没有办法断烦恼。这是庞居士存在的问题,也是众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出世间的智慧,与世间智慧有本质的差别,原因在于出世间的智慧是定力所持,是定慧一体,定为慧之体,慧为定之用。定是灯,慧是光,两者有如灯与光的关系。所以能够深入八识,转毒为慈,转烦恼为菩提,能够顿断顿舍世间贪爱,世间享乐。而世间的智慧,停留在意识的层面,随着肉体的消灭而消灭。所以说,定慧是学佛的根本。在烦恼河隔阻之下,我们处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无法到达超越生死的彼岸。这条“生死河”,从根本来讲,其实也是我们自心之所现。悟道见性之人,见一切凡夫,不是看到“凡夫相”,而是见到其本性都是“佛性”;见到一切“烦恼”,不是见到“烦恼相”,而是见到它的本体就是“菩提性”。莲花从淤泥里生,菩提从烦恼中长。如果能够顿悟自心自性,自性自度,其实何曾有烦恼河?既无西江之名,也无西江之实。实在也没有此岸,彼岸。一口吸尽西江水,如幻如化。我们立心要高远。发大愿、起大心,不能存二乘、权教之想。外六尘,内六根,实在没有少法可得;世间,出世间,实在没有少法可得。不要贪着世间、出世间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忆想分别”。我们行动要务实。本性之中,具足无量的功德。果不离因故,需要我们勤修一切善法。一念善,也是累劫所修,不要妄自菲薄。菩提路上,勤修功德,分分己获。长养信、进、念、定、慧,必然成就法身。离了精进,就是懈怠、放逸;离了戒,就必然失定,烦恼丛生而坠入三途。 在修行的方法上,必须坚持坐禅。坐禅是方法,不是目的。很多时候见到有大师破斥坐禅,就是破斥别人的坐禅目的论,坐禅享乐论。坐禅的目的在于凭借正定得正慧,凭借正慧而心开悟解得解脱。“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内见自性不动”。习禅,就是修习止和观。运用种种法门,澄清自心。譬如运用数息观、念佛观、不净观,因缘观,这种种观法止息烦恼。以比较澄清的心去思惟佛法;在思维的过程中又提高境界,进一步止息烦恼。这样反复无穷。我们往往是说,禅宗直指人心,以无门为门。可是《坛经》传授一个方便法门,就是忏悔品传授的法门:“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大师介绍五分法身香,在明了法身组成成分之后带领大家对照作无相忏悔,忏悔清净之后发自性四弘誓愿,之后传无相三皈依。 《百喻经》记录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愚人,他渴极了,就找河水。到了河边,愣愣的看着,却不喝水。旁边的人感到奇怪,就问他:“为什么呢?”愚人说:“如果能把水饮尽,我就喝。可是河水喝不完,我干脆就一口也不喝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能做多少是多少。如果说做不了全部,就干脆不做,无端失去与法结缘的机会,累劫在六道中枉受生死,那就太可悲了。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c02a466df6baa9ee7619cbd1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