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翠竹,尽是洁身,郁郁黄花,无非若般是什么意思?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句话是说,法身与翠竹一体,都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啊;般若与黄花一类,也都没有见、闻、觉、知啊。般若:中文的意思是智慧,但智慧一词难以表达“般若”的蕴含。法身:也就是佛教所说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应当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吧。 出自:《指月录》《指月录》记载一则禅话,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谈的是真如本性与般若智慧。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道也蕴涵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则偈语,以翠竹黄花象徵佛身充满万事万物,般若智慧充盈世界天地,意义相当深远。满山翠竹青绿,处处黄花灿开,则春美秋好,愿景无限,土地与住居一片欢喜,生命显得富足长安。《指月录》一书记载古代禅德,如何见道,如何修持用功夫,如何行愿,统统讲了。前人留给我们的法宝太多,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用功,没有去看,更没有去研究,自己智慧没有开发,所以看不出宝藏嵌在泥巴墙壁上。每个有成就的人都很慈悲,把东西留下来给我们,希望能帮助我们学有成果。《指月录》上的小字注解,是唐代以后到清朝以前,有些大师们得道成道后的注解,也很重要。--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圆瑛大师在参禅修定时曾说:“悟桐叶落始如秋,佛法休抛世法求,消息不须旁处觅,直于落处见根由”。意思是说:世法里包含着佛法,不要离开人世间之法去追求超凡的佛法;叶落之处,就是根的所在,世法与佛法的关系也是如此。但是,大自然比社会生活更符合于禅的旨趣,禅的旨趣更契合于自然。大珠慧海禅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他在翠竹中见到了永恒的佛性,在黄花中找到了大智慧。� (杂语)秦道生法师之语。言草木尽具佛性,而述一真法界之理。祖庭事苑五曰:“道生法师说:无情亦有佛性。乃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略)禅客问南阳国师,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有信否?意旨如何?师曰:此尽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不出法,岂非法身乎。又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色,岂非般若乎。”佛教说释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是理的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谓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明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8bd9c9fcaea453a66bcfeb8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