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岗森严,如何为人民服务?

可是,早在文革之前,权力机关设置门岗就已经是全国的普遍状态,可以说无一例外,从前是军人、保卫处加看门老大爷,如今是军人和保安。门禁森严,甚至是一道又一道门岗,几乎是所有权力机关的大门景象。   遗憾的是,凡是门口书写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恰恰都是人民,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根本无法进入、甚至不能驻足张望的地方;影壁也叫照壁,其用途就是阻挡视线,于是,为人民服务的影壁,实际作用却是用来专门遮挡人民的视线。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文革初期,群众对许多权力机关确实可以一拥而入,但进去的目的是打倒、砸烂,无论里面的人还是冲进去的人都无法为人民服务,等到“全国山河一片红”后,尤其是中共九大之后,尽管新的权力机构和新的权力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但门禁照旧。那时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绷紧阶级斗争这根弦”是时代的特征,门卫的警惕性更超过以往,而对生人的怀疑和警觉也是全国各地的常态,所以,权力机构的大门对生人是绝对关闭的。几十年来,如果有人想进入权力机关,就必须去传达室填会客单,而填单子前的质问就是“你找谁”,这说明来人在权力机构里面首先要有熟人,没有关系、不认识熟人、或者没有接到会议通知,就根本进不去。填单子时还要有传达室先与里面的熟人、熟关系先通上电话,假如未得到许可,也还是不能进入。   权力机关的门岗重重、门禁森严,传达室的层层盘问,其结果,就是让大众、让老百姓、让人民根本没有进入的任何可能。近些年,所有权力机关的新建筑一概都是巍峨壮观,高高的台阶、雄伟的大门、富丽堂皇的大堂,让门禁更为森严,让老百姓更加畏惧,让人民更增添了距离感。今天的很多权力机关开辟了服务大楼、综合服务厅,使得人民与权力机关终于建立了一条沟通的管道,这是因为市场经济迫使人民必须在很多方面前往权力机关办理手续,而权力机关自己制订的各类程序也不能不面对大量涌来的人民。但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时代,老百姓的所有事情都是在本单位、本街道、本居委会、本生产大队解决,是管理和管制,想与权力机关的联系,也必须经过本单位的领导层层上报,再一级级审批下来,根本谈不上服务。   老百姓,也就是人民,与上一级或上上级权力机关的唯一联系渠道就是上访。上访是在权力机关的侧门或后门开出的一个小门外排起长龙,或睡在地下或靠在墙边。里面接待上访的人可以搭理也可以不搭理,态度可以好也可以恶劣,多数上访都是批转回当地甚至上访人的单位,上访人等于白来一趟。极少数人有幸被选中,时来运转,才会得到处理,如果被最高级别的领导批示,那就是恩典了。如果上访影响了节日、庆典、重要会议,或是妨碍了“大好形势”,所有上访人都会被关押,被遣送回家,像孩子被家长领回那样被单位来人领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一遇北京有重要活动,进京买票住宿必须凭省级以上介绍信,旅馆和招待所清理所有进京人员,是隔三差五的重要措施。接待上访的那些景象,与为人民服务,无论如何都不沾边,可以说,上访的存在实际是各级权力机关为人民服务的缺失造成的。   下基层、走群众路线,决定权还是在权力机关和权力所有者手里,想下才下,想走才走,不想下不想走,人民和基层也奈何不得。而且,所有权力机关的门禁也令人不能不产生疑问:基层的人上来了,群众想进来,都拒之门外,被门岗隔断,被门禁阻挡,那下基层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其实,基层上来的人、想进入权力机关的民众,都是些真正有事情需要权力机关和权力人物加以解决的人们,接待他们,为他们办事,才属于服务;而下去则是考察、视察,和服务相距万里。   我经常在美国和欧洲旅游,有一次在里士满,赶上内急,和同伴们四下寻找厕所,终于遇见一位警察,他用手向附近的一座大楼一指,我们赶快跑了进去。等解决问题后出来,才发现楼里都是办公室,还有人在办公,可别说门岗,连个传达室都没有,一问才知道是政府机关。在瑞士伯尔尼街头闲逛,看到一座古老的建筑,进去见门口有服务台在工作,便问可否参观,回答,这是政府机关,但也是文物,如果你们想参观,我们也不能阻拦。在欧美很多国家旅游,城市里很少看到门岗,有些门岗还是摆设,议会、法院更是出入自由,随意参观。   几十年来,我们习惯于看人看社会看问题看事情,从说过什么、写过什么、提倡过什么,甚至从书法的美观入手,但做到过没有,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制度保证和体制保证,假如做不到又有哪些监督机制?却很少有人考虑。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784b3556ff2e891fcfc76f3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