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过朴是什么意思,出自几章

“朴”是衡量个人自然平衡状态的标志,是用于表达一个人无智无欲状态的概念。如:
1、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
译文: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
2、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译文: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3、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译文:“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扩展资料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朴”是老子的一个重要概念。阴阳平衡谓之道;得之于道谓之德;自然而然谓之朴。而道法自然所在,朴是道或德的自然表现。对人类而言,自然而然谓之朴,求存求活谓之朴,剩余智慧为零谓之朴,无智无欲谓之朴。所以,“朴”是衡量个人自然平衡状态的标志,是用于表达一个人无智无欲状态的概念。1,“敦兮其若朴。”《老子》第十五章2,“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老子》第二十八章3,“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第三十二章4,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5,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4640fdfeee41a74adf9fe69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