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


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获得真正的好处。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人人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所以,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注释】"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就如同"不尚贤"一样,并非是厌恶、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也不是反对仁义之行为,而只是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而且在这些形名的炫耀下,常常使人们丧失掉人性的客观评判标准,从而被"大伪"所蒙敝。所以老子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注释】圣贤们用心良苦,提供这"仁义"药方,希望医治社会之弊。但老子不仅深懂医理,而且精通药性。老子认为,上上策应是保持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由于某种基因发生了突变引起的。而保持社会人群身心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用这样的方法,来保持人民天性基因的淳朴,不让人民的身心失调。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注释】巧,这里是指机巧、欺诈的意思。利,唯利是图。范应元说:"巧利,本欲以便民,而未必至扰民,尽巧利之习胜则寝失淳朴之风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注释】此三者: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文不足:意思空洞不具体。属:从属,归属。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是净化社会的三条原则,但是,只说断绝似乎意思空洞不好理解,表述得还不够清楚,所以,还要让它们归结到具体的措施上来,那就是"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释】见:现,呈现。 素:朴素、纯洁。 朴:淳朴、朴实、自然。仁义礼智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只能是治病用的权宜之计,不能用于养生。但人们看到这些药的毛皮功效后,却认为其能强身健体、保命无忧,于是对于社会这个机体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以至于机体百病丛生。 真正明智的作法,是将身体调理到归于正常之"朴"。这个调理的方法就是就是"见素"。"见素"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见素",就是说呈现在民众面前的事物应当该是朴素、纯洁、朴实、自然,而不是虚假、伪饰、欺诈、蒙骗。如果能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中,便能"浊以静之徐清",便可逐渐减少他们的私心贪欲,恢复他们浑厚淳朴的天性。绝学无忧。 【注释】抛弃外饰伪学而守自然之淳朴,便可无舍本取末之忧。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老子所谓绝学之意,就是使人反求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致于伪。君子应学以致道,而后世徒学于外,不求诸内,以至以文灭质,以博溺心,老子因此而忧之,故谓绝饰伪之学。译文: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抛弃贪取巧利之风,盗贼将会绝迹。 这三点,因为意思空洞不好理解,所以令其有所从属:清除对人民心灵产生污染的毒素,使人民处在耳闻目睹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之中,以保持他们浑厚质朴的天性,可减少人民的私心贪欲。抛弃外饰伪学而守其天性淳朴,可无舍本取末之忧。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c866ba386fb793f26e6a1db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