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虽九死其犹未悔?

公元前278年,在一个霜风凄冷的黄昏,一袭粗布黑衫,形容憔悴的老者登上了临湘五尖山。站在一块突兀的岩石上,老者峨冠博带,长剑斜按。在山风拂展下,袖带飘扬,凝重的双眼穿过茫茫林海悒郁地射向远方……此刻,只见他双膝跪地,捧起一把故乡的泥土,热泪双流,终于发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怆呐喊:“曼余目以流观兮,冀一反之何时?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无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这个老者就是我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临湘人为了纪念家乡这位杰出的诗人,将他吟赋之地尊称为“相公冲”。至今,这里仍然乡风质朴,民众善良。史载:“俗尚义如文,有屈原遗风。”屈原名平,字灵均,楚之同姓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裔。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因出身贵族,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最初得楚怀王宠信而任司徒要职。他对内实行“美政”,即“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因刚正不阿,遭到旧贵族势力打击,贬为三闾大夫,被迫流放……公元前278年,屈原再次流放,随无家可归的难民离开首都郢(今湖北江陵县),回到久违了的首丘临湘,在五尖山相公冲盘恒许多时日。然后至巴陵,摇一叶扁舟过洞庭,径入汩罗。此时,秦国大将白起攻陷首都郢,消息传来,屈原痛不欲生,遂作“怀沙”之赋,抱石投汩罗江而死,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急急赶来,驾船抢救,因怕水中鱼等水族咬坏遗体,家家户户向江中投入大量糯米肉馅、竹叶包裹的清香甜软的粽子。并于船头置一大鼓,猛烈敲击,惊吓鱼儿,霎时,江上鼓声大作,橹手奋力,竹船如箭,呐喊声不绝于耳,因水流湍急,打捞没有成功。第三天夜晚,终于在汩罗江下游找到了屈原的遗体……一代伟人,长眠于此。枕着汩罗江的夜流,仄听玉笥山的悲风。魂兮归来!四方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首丘兮临湘。屈原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楚辞”的奠基者,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这种具有浓厚的楚地风俗,楚地方言的新型诗体,正是屈原以家乡厚重的文化为底蕴,融合各地的方言习俗而形成独特的“骚体”,后人叫它“楚辞”。“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楚辞”的出现,振撼了沉寂几百年的诗坛,进入了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的辞赋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家乡的深切感情。祖国的生死荣辱,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寄寓他揪心的怀念。中国有三大传统节日:端午、中秋、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龙舟竞渡,棕果艾叶,即为纪念屈原为改。“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能对后世的文化、体育、民俗产生如此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可谓亘古一人,对后世的贡献更是无与伦比。窃以为,能否将每年的五月初六定为“诗人节”(文化节)?成如是,则不独屈原之幸,亦中华民族之幸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不仅深受炎黄子孙的崇高敬仰,而且得到了全世界各族人民的一致赞赏。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会,纪念屈原。他的绮情浓郁,文辞诡异的骚体作品,极为后世推崇,被翻译成英、法、俄、德、意、日等国家语言,广为流传,成为人类共同的、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把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1988年第四届“屈原杯”国际龙舟赛在岳阳市南湖麦子巷举行,临湘龙舟队以屈原“九死未悔”的拼搏精神夺取了600m 和1000m直道竞速冠军,第一次向世人昭示了屈原首丘的人格魅力!屈原是临湘的,更是世界的,我为屈原骄傲,更为临湘叫好。“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为相信推行美政可以使楚国强大,故屈原对推行美政信心坚定。“虽九死其犹未悔”出自东周・战国・屈原《离骚》。  九死:泛指死亡多次。本句大意是:即使多改面临死亡也决不后悔。  原诗中,诗人用这句誓言表示自己追求光明理想和坚持高尚品德的决心永不动摇。  现可用于表明自己坚持某种信仰,至死不悔的决心,也可用于形容有些人意志坚决,生死不移。 屈原:屈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2adfb1d1e1cbc6c8e1739ac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