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

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称之天下将灭亡。
出处: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宣告了晚明空疏学风的终结,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他还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杂家类。 《日知录》始撰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顾炎武绝意仕途,并以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1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临终前仍未完成,顾炎武生前,只有八卷本行世,称为符山堂本,仅收录140条,顾氏对此表示“三十卷已行其八,而尚未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其弟子潘耒从其家取出书稿,再三校勘,删改了犯忌的字眼,把内容大体划为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等八类,《四库全书总目》则分作十五类,即经义、政事(卷八至十二)、世风(卷十三)、礼制、科举(卷十六至十七)、艺文、名义、古事真妄、史法、注书、杂事、兵及外国事、天象术数、地理、杂考证。《日知录》属札记性质,字数不定,如《苏松二府田赋之重》最长,全条分八个段,有5000余字,《召杀》只有“巧召杀,忮召杀,吝召杀”9字。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89280d29d2373cd94f7c75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