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大的七年

发布时间:2017-02-05    文章标签:    浏览:943

    
  文/刘未鹏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boost源码剖析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本文链接:https://u1e.cn/tweet/7756 [复制]

猜你喜欢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