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在网络上畅所欲言?

发布时间:2015-06-16    文章标签: 网摘 杂谈     浏览:1487
对话有很多种,网络提供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可能,给交流带来极大的便利,对不认识的人自然所说无足轻重,就像看一本书,我们更多的并不认识作者,我们看的其实是自己的心境,所以真正的心理话还是要找到那个对的人,尽可能地对某个话题深入地探讨,不然泛泛而谈得到的往往会是模棱两可。
和不认识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仿佛已成日常,和认识的人想要说一句话都要权衡利弊。会不会打扰,会不会太刻意,会不会误解,会不会……
事实证明,只是想太多而已。只是每个人都抱着一种态度,“你不先来找我,我干嘛要先支应你。”然而就算是知道,那为什么要我先出手呢?
其实交流本身都没有这种必然的需求,只是,会突然想起,会猛然醒悟,觉得自己会不会离群太远,会不会无法沟通。因为从来都没有一个人来主动地想要开启一段对话,身边从来都缺少一个同行的人,也不愿去快步追上一个既成的交流,也不愿慢行插入一个并不熟悉的话题。或许本身就无话可说,并非感兴趣的对话,并非值得发表见解的论述,一系列的家长里短,市井人言,也足以让我望而却步。其实谈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没有营养便远离,已然扎根于脑海,成为一个永恒的排斥力。
然而自身的所作所为也并不营养,然而兴趣使然,并且志同道合。畅所欲言,植根于网络之间的谈话纵然也要过滤80%,才堪得到一丝鸡肋,但是愿意为追求20%的鸡肋去敞开心扉。或许是带着一面朦胧的纱,隔着一层薄薄的雾,谈论上至九霄,下至溟渊。会幻化出一种近乎真实的质感吧。同样因为不那么知根知底,有一种泄密也无所谓的愉悦感,以及谎言也不会被拆穿的安全感。
当然,因为都是同类,兴趣相合,目的相似。于是,借着一个标示着同类的平台,便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汇聚成为一股喷薄的心语源泉。我们都自称闲人,却要标榜:“但少闲人如吾几人者耳。”自诩文学青年,谈书论经。探讨文章,论述观点,发表见解……不可思议的井然有序。不停地说苦恼,说故事,说同情,说感同身受。分享喜悦,点赞,选择契合的表情,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其实在网络中走进一个同类的圈子,是一种欣喜的感觉。收获现实中不曾拥有的聊天舒适感,就像是学习知识的三个区一样,聊天的兴趣应当也是有相似的划分。交而不腻,止乎于君子之行,而非要像现实中约束良多。固然有大触和小白,但于话题本身而言是平等的,平等的交流。虽然也有颐气指使,有固执己见,有恶意中伤,有……但因为是可以选择,选择略过,而非如现实中的不管接受与否都会一句不漏地灌入耳朵之中,当然自带过滤的耳朵,以及游离的思绪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但是缺乏了自主性。随心所欲的想说就说,想不说就闭嘴,感兴趣则插话,并不感兴趣就沉默。
像是每个在群里可以喋喋不休的人都会标榜自己的孤独,寂寞,空虚。只有一个网络之中虚幻的交际圈才堪敞开心扉,只能在网络之中才会褪变成为最为原本的模样,习惯性在网络中掏心掏肺,却在现实中缄默不语。其实是一种悲哀吧,也是现代交流方式的一种遗憾。
现实之中的沉默寡言,其实出于几种原因,一者事漠不关心,二者人行同陌路,三者地不合时宜。于是踽踽独行,形单影只,大隐隐于市。
这种自以为是的“大隐隐于市”其实不是隐居,而是隐形,不仅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种被边缘化,被孤立,与其说是别人的排斥,不如说是自找的。
说到底,都是太过关注自身,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互动,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之中无法自拔,自然也腾不出心思去于别人交流。网络上所谓志同道合的人也都是同样在现实中无从立足,看似交流,很多程度上其实是在倾诉,说白了就是在找听众,可以回应,甚至赞美的听众。
解铃还须系铃人,问题的解决还是出于自身。积极面对生活才是一剂良药,主动而非一直等待别人主动。无所谓契合心境,无所谓合乎性格。既然可以在网络中向陌生人随意的开口,到现实中难度我想也不会陡然从初级变至终级,也许只是中级,我们没有去尝试,不敢去尝试而已。
当然也并非为谈话而谈话,不分时间场地的“废话”。我们依旧排斥没有营养的对话,欢迎能够心抵心的交流。有时候,星座八卦,菜价车票也并非想象中那么无义。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tweet/377 [复制]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