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生涯

发布时间:2019-12-10    文章标签:    浏览:321
看到现在有这么好的读书条件:图书馆、书店里有琳琅满目的书可以任人选读,一般家庭都有书房、藏书,坐在电脑前足不出户,也可以自由浏览各种各样书籍,更主要的是,人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自由充分利用,我真是羡慕。我青年时代读书的困境,是现代人无法想像的。到处是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无昼夜的“大战苦干”,想静静地坐下来认认真真读书,那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文化大革命”以后好常时间,更是无书可读。即使这样,我仍然偷偷摸摸、千方百计地向同学、亲友借来一切可读之书,像饿狼扑食、饿汉充饥一样,如饥似渴地读书,现在回想起来,苦涩又可悲。一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参加工作以后,为了尽多读书,我采取的方法是:小空小用,大空大用,整段的时间整段用。什么叫“小空小用”?像所有的工薪阶层一样,我也有一个随身携带的钱夹子,塑料轧制的,虽然装的钱很少,但主要是为了存一个自己订的小本本。小本本从正面翻是成语、单词摘抄。每隔一日,我都会从《汉语成语小词典》上摘抄十个左右成语,从“一”开始:一刀两断、一木难支、一日三秋------再抄几个正在读书中学到的新词汇:茫茫人海,阡陌红尘、桃色秀面,楚楚动人------这个小本是专门用在早晨,走在上班去的路上,头脑既清醒,精力又充沛,我不愿意浪费这宝贵的时光,一边走路一边背诵,每天半个小时路程,使我收获颇丰。这是小空小用。那个时候“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不仅仅是口号,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群众运动,充斥占满了所有的工休时间。“听大报告”是日常最多的活动,我把这种时间认定为“大空大用”的机会。为何?一场报告少则一两个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领导在台上喋喋不休的做大报告,我坐在下面不是读书学习的好机会吗?每每这时,我手里总会握一本杂志,记得那时读的最多的是《萌芽》、《文艺学习》,有点空闲时间,就翻开读一段。还有随身携带的那个小本本,它的反面是我摘抄的古诗词、古文片断。读初中时代虽然也学过一点点,因为那时一心想考学,所以从同学那里借来全套的“高中语文”课本。我发现世界上最基础、最精典、最值得认真反复学习的东西,还是在学生课本中。从第一册开始,把其中的古诗文一首首、一段段地抄下来,像《曹刿论战》、《阿房宫赋》,像“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都是那个时候在听“大报告”时学会背的。这个小本本因为小,拿在手里不易被人发现,领导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发表“阶级斗争新动向”、“大战苦干一百天”的时候,我在下面拿个小本,照样背诵:“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遇到不会的时候,偷偷看看小本本,再继续背:“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两个小时的报告听完了,我这一首古文也默默记入了心间。这些反常的、偷偷摸摸的行为不会背人发现吗?所以自己特别小心谨慎,万一被周围同事看到,一般随便敷衍一句就过去了。也有敷衍不过去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在单位大礼堂,听党委书记做什么报告,正巧和机关财务科的庄姐邻坐。我知她十五六岁就参加了革命,参加过解放战争,能歌善舞是部队宣传员,后来抗美援朝是文工团员,回国后到铁路院校学习,来到单位后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不巧的是,这次我拿出小本本偷看了一眼,被她发现了,她瞟我一眼,伸出一只手来放到我眼前,意思非常明了:不给看是不行了,只好偷偷递过去。她也是用手遮住偷偷翻看了老一会儿,完了递给我,轻轻地婉儿一笑,伸出大姆指晃了晃。此后多年,庄姐见到我都很客气,又因为我经常在企业和地方报刊发点小文章,她偶尔见到我,也会直言不讳地谈点看法,哪篇文章写的好,哪篇文章太浮浅,应该向那个方向开拓------她不仅目光犀利,而且引经据典、三言五语就说到点子上,令我收益匪浅又受宠若惊。感动之余就想:我什么时候能像庄姐那样,读许许多多的书,有她那个思想认识水平,写出的作品水平肯定也能更上一层楼。实际上我并不懂,庄姐随军南征北战的阅历,是我永远学不来的。我对庄姐十分崇敬,以后多年成了挚友。至于“整段时间整段用”,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夜深人静,灯下读书,一些大部头的作品,可以一本一本地啃下去。记得读过《子夜》、《红与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中外名著几十部。可惜那时没有选择的余地,多是找到什么读什么,因而很杂很滥,没有系统。二每读完一本好书、好作品,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写下“读书笔记”。我只记得那时的读书笔记记得特别细。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我首先把整个作品的梗概写出来。第一段,写故乡鲁镇新年除夕的气氛,这中间表达出了作者不悦的感情;遇到祥林嫂的情景和与之对话;听到祥林嫂的突然死亡的消息。第二段,叙述祥林嫂初来鲁四老爷家的情景,她年轻又能干,能受到主人家的认可,可是,而后被婆家人劫持而去。第三段,祥林嫂被抡回婆家后,又强行嫁给山里的贺老六,婆家赚了一笔小财,祥林嫂生了可爱的儿子,似乎圆满了。第四段,也是全文的主要篇幅。本来圆满幸福的祥林嫂,男人突然死了,儿子被山里的狼吃了,房子也被大伯收回了,毫无生计的祥林嫂只好又回到鲁镇四老爷家中;可是几年来生活的折磨,祥林嫂变得愚笨木纳、不再受主人家欢迎了。渐渐的,她丧夫折子成了人们取笑她的话柄,祥林嫂成了乞丐。第五段,结尾。联绵不断的爆竹声、团团飞舞的雪花,鲁镇迎来又一年的除夕。我的“读书笔记”为什么要详尽的叙述整个故事?这有几个好处:一,能重温并熟记小说的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二,能清晰地看出构成故事的情节如何紧密相扣,作者把故事情节是如何一步步展开出来的?是直叙?哪儿是插叙、倒叙?三,整个故事哪儿是平叙?哪儿是铺垫?哪儿是高潮?作者如何安排“文贵曲直”,体现“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铁律。另外,我还要摘抄几段这篇文章中精彩的语句,如形像的描写,精辟的论述,文中有无引经据典?有无生辟字词?------这些都是读每一本书(一篇文)应该掌握的。还是以《祝福》为例,记得我抄了祥林嫂三次出现的不同形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夹却还是红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己经全白了,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己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我还抄下一段“闲话”,看似老关紧要,但着实非常精彩,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吧,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己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我的“读书笔记”因为没见过先例,没人指教,所以也没有固定章法。大凡就是故事内容梗概、人物形象分折、理解认识、词句摘抄------。凡自己认真读过的书,感动过我的,比较优秀的散文、短篇小说,都应该进入我的笔记之中。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我深感“读书笔记”对于我认识和理解文学,能够踏上文学殿堂的门槛帮助是巨大的。也并非所有我读过的书都入“笔记”,对那些无需精读,只可泛泛而读的作品,就勿须“笔记”。说实在话,对于长篇小说自认没有驾驭的能力,所以就没费过多精力和笔墨。三说起那时候的读书生活,不能不说林姑娘,不能不说我和林姑娘的故事。市里有个“工人文化宫”,文化宫三楼有个图书馆,外间是报刊阅览,里间是图书借阅。图书室有一老一小两个管理员,这位小者就是林姑娘。她皮肤白晰,娴静端庄,戴一付近视眼镜,扎两条细长的小辫子,看她那个样儿,就像一个在读的高中生,给人以安详、清纯的感觉,使人感到亲切,让人容易接近。图书阅览室总是十分安静,也许是因为工作环境的关系,她说话从来都是慢声细语十分温柔。我因为常去借书,每周至少一次,所以见她的机会、听她说话并与之对话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一来二去久了,渐渐地互相认识了,来了什么新书,她也会主动推荐给我,有时读后也会交换一点看法。她常常提及莫泊桑、契诃夫、老舍、巴金------对他们的作品信手拈来,与之比较,评长论短。每当这时,我们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她的高谈常常令我暗暗佩服,惊叹她这棵不大的头颅里能装这么多的知识。我笑着戏谑她:“你身在这么大一个宝库,好吃好喝的取之不尽,肚子里自然丰富------”她也不气,只是婉儿笑笑。有一次我去借书,敢巧就她一人正伏在桌上看书,见我进来,她起身打开书柜旁的小门说:“进来吧,才到一批新书,可以挑挑。”虽然这里多年常来常往,但是能走进书库自由翻阅,不是一般读者能够享受的待遇,我真的受宠若惊。第一次站在这个环境里,四面都是高大的书柜,里面装满了古今中外的名著,我身在文化知识的大海里,呼吸着书籍散发出的香气,周围是我崇敬的鲁迅、茅盾、巴金、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全是这些名人们的名著佳作,这些都是历史的巨人,他们的作品在世界文坛都是至高无上、芳流千古的,想到这里,我心里突然间有些激动,站在这一个个文坛巨匠面前,感到自己多么渺小,我真的幻想能把他们的作品一口气统统吞到自己肚里,或者是我可以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永不停息地一本一本地把这些书统统读个遍,那该多好,多么幸福啊!------林姑娘看我呆呆地发愣,问我“想些什么?”我把这些想法告诉她,她抿着嘴笑的那么开心,直笑得我不好意思。她对我说:“谁也不可能把天下的书读遍,读书要有计划。面对这么大一个书库,没有计划无目的地乱翻乱读,只能事倍功半------”我问她:“怎么个计划呵?”她说:“我建议你先读《中国文学史》,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发展史有个大概的认知,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列一个书单,这样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选书,才是最合理、最科学的读书方法------”想了一会她又说:“看你这二年经常借阅的书,知道你比较喜欢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可以订个计划,第一,现、当代名家的短篇小说、散文集,比如鲁迅、茅盾、巴金、冰心,还有外国一些大家,比如莫泊桑、契可夫------第二,‘明清’白话短篇,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一个高峰,不可不读;第三,《古文观止》收录了我国历代的优秀散文,也不可不读------。订个三年计划,用三年或更多的时间把这些书重点涉猎一遍,你将会向前一大步------”我听了只有连连点头的份儿,真心的佩服她的知识渊博和头脑清晰,适才体会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放在此时此地再贴切不过了。可能说累了,她用右手端起桌上的口杯,呷了一口,稍一犹豫,对我说:“你来一口吧!不过,你只能用左手端杯。”我心领神会,用左手端杯,“咕咚”喝了一口。瞬间想和她开个玩笑,把杯子交换到右手,举到唇边,刚要接触,又放了下来。她看在眼里,装着嗔怒,然后会意一笑:“你真坏!”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天晚上,我照旧去文化宫图书室去换书。还没走近大门,就听到院里乱哄哄的人声嘈杂,扩音喇叭不断传出刺耳的口号声,一帮一帮戴着红袖章的年轻人,怀里包的、肩上扛的都是一捆一捆的全是书。红卫兵“破四旧”来了,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哪有什么“四旧”?全是建国后十七年间出的新书,可是“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了这十七年,一切全成了“牛鬼蛇神”、“四旧”。这伙人发疯一样,把一摞一摞的书堆到兰球场上,点上火后,倾刻之间熊熊大火腾空而起------面对这种局面我真的又是可惜又是愤慨,无法表达,只能远远地看着大火,在人群后面转来转去。( 励志人生 www.u1e.cn )这时候,在远处一排法桐树下,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视线,是她,林姑娘!只见她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黑暗中,忽明忽暗的火光映照下,我看到她的眼镜片下,两行泪珠在不断地往下淌。我知道,这千千万万本图书,每一本上都有她的手迹,她的心迹,眼睁睁地看着这一摞摞的宝贝无情地付之一炬,她能不心疼不愤恨嘛!慢慢走近她,我知道这个时候说什么也没有用,说什么话也表达不清我的感受,说什么话也没法安慰她,没法对这种法西斯式的暴行进行解释,我默默地递给她一个手帕,然后拽拽她的衣袖,离开了文化宫------。后来,我不止一次地在图书室楼下徘徊,还曾幻想继续实施林姑娘帮我制订的“三年计划”,可是,图书馆没有了,我无书可读!在通往文化宫的马路上,遥望这座灰色的黑洞洞的大楼,心里默默地想:这间不算太大的图书馆,给了我多少精神营养啊!她哺育了多少像我这样涉世未深的青年学子啊!可是今天,可爱的图书馆没了!可敬的林姑娘没了!

本文链接:https://u1e.cn/tweet/12099 [复制]

猜你喜欢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