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孟子 尽心上》全文


学者问:今天读《孟子》,至“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句,未得其旨。师傅能否开示一下?
师答曰:欲明其义,须通观上下文。
学者曰:《孟子》原文是这样的:“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师者曰:很显然,“反身而诚”的前提是“万物皆备于我”,其结果是“乐莫大焉”。最后那句话的意思是:力行恕道,即是求仁最切近的路径。它提示我们:《孟子》此章所言乃求仁之事。
学者曰:关于“万物皆备于我”,从哲学史到教育史,不少教科书将它理解为“万物皆具足于我身或我心”,并将它定义为“唯心主义”。是这样的吗?
师者曰:非也。
自古以来,众多注家都把“万物”之“物”理解为“事”。也就是说,此“物”非指无关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外部事物,而是进入人的生活世界之物。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思想和行动之事。
王阳明有一句名言,叫“意之所在便是物”,即“物”关联着人之意向、生成着人的意义世界。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有“上手之物”的说法。所谓“上手之物”,就是为人所牵挂、繁忙、操持之事。它说的也是那个“物”和“事”。
人之事,都有其道和理。所以,进一步说来,“万物”必然指向“万事之理”。事儿都是人想出来、做出来的,是人赋予了自己的活动,从而也赋予了世界以意义。人何以能如此?是因为天地生成人这个物类之时,已经赋予了人此种性能。人依此性能,使自己的生活世界呈现出条理、秩序和意义。所以,归根结底,“万物皆备于我”是说“万事之理皆具足于人的性分之中”。《诗经》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孟子》曾征引此诗句,以明“性善”之理:“则”既指性分之理,也指事为之理;两者一体相连。关于“性善”说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我们以后再说。
当然,外在于人的天地万物,其道、其理也都具足于其性分之中。人和其他物种的区别在于:物之性与理是现成的,人之性与理还需要人学而习之,努力去实现它、完成它、成就它。所以“备”又有“成就”义。《唐韵》《集韵》《韵会》皆曰:备,成也。
如果不这样理解,而认为“外在于人的万物及其理都具备于人自身”,就好比是说万里之外、三千米水下、与我从未谋面的鱼鳖虾蟹们都具于我身,通乎?
学者曰:原来“万物皆备于我”说的是:万事之理皆具足于人的性分之中,并且有待于人去实现和成就之!我听过那么多课,看过那么多书,今天才恍然大悟,真有醍醐灌顶之感。那么,“反身”就是反省自身?这样的话,“反身而诚”是否意味着:反省自己即是诚;或者,反省自己才能诚?
师者曰:“反身而诚”的“反身”,不能理解成“反省自身”,那样理解太狭隘;而应理解为“反身内求”:既然做人、做事之理皆具备于人的性分之中,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跑遍世界去找为人之理,也不能把物之理当作人之理,更不能因别人不做人而放弃自己做人的追求,而应该反身内求、自尽其性。《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仁义乃人之性能,人只要追求它,就能得到它。所以,实现人的仁义之性,就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绝对价值。相反,不尽此性而把富贵等当作最高价值来追求,就会走上不做人也要得富贵的歧途。
学者曰:关于“诚”字,字书上有很多解释,注《孟子》者说法也不尽相同。师傅如何去取?
师答曰:“诚”之一字,释者纷然。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如其所是”:行如其言,言如其心,心如其性。一言以蔽之,人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与人之本性相一致,就是“诚”。故《中庸》曰:“天地之道,一言可尽:其为物也不贰,其生物也不测。”“不贰”就是“一”,即《尚书》所谓“惟精惟一”之“一”,就是“诚”;“贰”―行与言违,言与心违,心与性违―就半吊了,就不诚,就无法成其
为人。
反身内求,自尽其性,活得像个人的样子,自然心安理得,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天下之乐,何可高于此?何可大于此?故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学者曰:此“乐”是否如同人进食美味、看了一场好电影、读了一本好小说,舒畅而满足?
师者曰:貌合神异。
进食美味而乐乃感官快乐,看好电影、读好小说乃审美快乐,“反身而诚”之乐,代表着一种人生境界,体现着人的精神自由。感官和审美快乐,会随着引发快乐的对象之来而来,也会随着其对象的消失而消失。精神自由则异于此。它就是宋儒所说的“孔颜乐处”之“乐”,也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之乐:它不因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一个人一旦拥有此乐,它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遍布周满。故《中庸》曰:“君子无入而不自得。”“自得”既是自尽其性,也是自得其乐,在尽其性中得其乐。颜子就是这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难怪孔夫子会连连称赞他:“贤哉!回也”“贤哉!回也”①。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②这就是圣贤气象!
学者叹曰:记得师傅说过:“读经而未得其义,非唯知解之未及,亦且境界之未至也。”孔夫子、孟夫子若未至诚乐之境,怎会有这般栩栩如生、令人向往之语?看来读经还真要像师傅所说的那样,用心去体会、用身去实践,才能找到感觉。
师者笑曰:正是如此。且听我一段打油诗:读经贵诚敬,鬼神将来应;若作身外看,终生一懵汉!
学者大笑:哈哈!师傅说得太生动形象了!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孟子说到“乐莫大焉”,似乎文义已足。为何还要缀言“强恕而行”?
师者曰:那可不是“缀”言!至诚是做人的至高境界,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与磨炼,绝非一蹴而就,如孟子所谓“浩然之气”,非下“集义”工夫不可,不能“义袭”而取之。对于如此崇高之境界,孟子恐学者知难而退,无从下手,于是说:“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让我们从力行忠恕之道开始吧!
诚乐赞
反身而诚乐莫大,学到尽处即是它。
末以“求仁莫近”结,明示其为求仁者。
前立我身备万物,“物”即事也事有理。
天赋我性性即理,“备”是具足亦待成。
“反身”莫做反省解,耳目回转身内求。
视听言动如其性,精纯不贰即为诚。
诚者心安而理得,无入而不有其乐。
笑口常开恒周满,乐者犹如弥勒佛。
若是口腹觅美味,缘境起灭何能久?
来源:中国教师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fe06dc7a6328e1d95abf46f2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