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存在形式

1.1.1.1 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
地下水可以以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的空隙中,其中液态水分布最广,是地下水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气态水和空气分布在未被水饱和的岩石空隙之中,可以随空气一起流动,也可以由绝对湿度大的地方向绝对湿度小的地方迁移。气态水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与液态水相互转化。在夏天,当白天的气温高于岩石的温度时,水汽将由大气向岩石空隙中运动、聚集并凝结成水。气态水对干旱地区地下水的补给具有一定的意义。一般来说,气态水不能被直接利用,也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章至洁等,1995)。
固态水主要以冰的形式分布于岩石空隙之中,这时岩石的温度低于0℃。在多年冻士(多年平均气温低于0℃)分布地区,例如我国东北和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地下存在冻结层,赋存其中的地下水在多年中保持固态。多年冻士地区液态水和固态水共同存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冬季冻结,地下水为固态水;夏季表层或浅部固态水融化为液态水,深部仍为冻结的固态水。
液态水分布于地下被水饱和或未被水饱和的岩石空隙之中。在岩石空隙中,靠近岩石(固体颗粒)表面分布有结合水,远离颗粒表面分布有重力水。此外,在由细小颗粒组成的沉积物中,在饱水带上部由于毛细作用,往往分布有毛细水。
1.1.1.2 结合水、重力水和毛细水
(1)结合水
结合水是由于固体颗粒表面的静电作用而吸附在颗粒表面上的水(图1.1)。固体颗粒和岩石裂隙表面带有电荷,水分子是偶极体,因而固相表面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能力。显然,这种吸附能力随着远离固相表面而减小,在某一距离处,水分子将不受静电引力作用,只受重力作用。这一距离的长短随颗粒的大小而改变(de Marsily,1986),颗粒越细小,距离越长。结合水分子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的重力,被吸附于固相表面,不能在重力作用下运动。
图1.1 结合水和重力水截面示意图
(据王大纯等,1995)
最接近固相表面受静电引力作用最大的结合水称为强结合水,在其外层受静电引力作用较小的结合水称为弱结合水(图1.1)。强结合水又称为吸着水,水分子排列紧密整齐,其厚度可达约0.1μm,水分子所受到的引力可达1012Pa,但这种引力随远离固相表面迅速减小。强结合水具有较强的黏滞性和抗剪强度,其密度达1.5~2.0g/cm3,不能自由流动,当加热到105~110℃使其转化为气态水时才能流动。弱结合水又称为薄膜水,分布在距离固相表面0.1~0.5μm的结合水外层,其水分子排列不如强结合水紧密和规则,其黏滞性、抗剪强度和密度均小于强结合水。弱结合水可以由水膜厚处向水膜薄处移动,直到厚度相等为止。在非饱和带中,弱结合水分布不连续,所以不能传递静水压力;在饱和带中,若施加一定的外力使之大于弱结合水的抗剪强度,则弱结合水发生流动。对于黏性士层或黏士层中的弱结合水,若存在足够大的水头差,也可以发生流动。
(2)重力水
结合水层以外的水分子,颗粒表面对其的吸引力可以忽略不计,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这部分液态水称为重力水(图1.1)。通过泉排泄或者井孔揭露的地下水都属于重力水。重力水可以被植物吸收,也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是地下水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岩石空隙中结合水和重力水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岩石颗粒的大小。颗粒越细小,其比表面积越大,固相表面吸附的结合水就越多。因此,颗粒细小的黏士和黏性士含有较多的结合水,而由颗粒粗大的砂砾石、宽大的裂隙或溶隙构成的介质则很少含有结合水,大多为重力水。
(3)毛细水
毛细水分布在地下水面以上的非饱和带中。岩石中的细小空隙起到毛细管的作用,在毛细力的作用下,水从地下水面沿着细小空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水带。在毛细水带,毛细水充满全部孔隙,能做垂直方向的运动,能被植物根系吸收。根据形成特点,毛细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在毛细水带下部的毛细水有地下水面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图1.2a)。在细颗粒层之下有粗颗粒层,当原来在细颗粒层内的地下水位下降到粗颗粒层时,在细颗粒层中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连接的毛细水,称为悬挂毛细水(图1.2b)。在颗粒接触处的孔隙大小有可能达到毛细管程度,此处的水形成弯液面将水滞留在孔角上,称为孔角毛细水(图1.2c)。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和士壤盐渍化现象等与毛细水及毛细作用有关。
图1.2 支持毛细水剖面(a)、悬挂毛细水剖面(b)和孔角毛细水截面(c)示意图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fab0d4f02c3ac5120f48d118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